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东北沦陷时期人口

  东北沦陷时期(1931~1945年),黑龙江地区人口持续增长,由663.1万人增加到 1046 .4万人。在新增人口中,主要由华北流入,为370余万人,人口自然增长仅26万余人①(① 按东北1938~194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平均值4.36‰估算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为殖民地。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限制华北流民进 入。以后,为了扩大战争和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加快了“北边振兴计划”与“产业开发五年 计划”的实施,除将日本移民和朝鲜半岛移民的重点放在黑龙江地区外,还从1937年起,取 消了对华北流民进入东北的限制,采取了招募与减价车费等欺骗手法,将关内流民大量迁至 黑龙江地区,重点投放到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地区以及黑河地区,在土木、矿业 、林产、铁路与修筑军事设施等方面充当劳工。据统计,在黑龙江地区47个县397个村屯驻有 日本“开拓团”成员41249户,119142人。到1943年,日本开拓民达40771户,约20万人,其 中79%以上的人数是在黑龙江地区,足以说明黑龙江是日本的重点移民区。1938年,在龙江、 黑河、三江、滨江、牡丹江等5省与哈尔滨特别市中居留日本人口26.8万人。至1941年时, 日本人口增至30.6万人,另有朝鲜人口29.1万人。1931~1941年移民人口189.7万人,平 均每年20万人,其中1937~1941年4年移民169.1万人,年平均42万人。在这些移民中以山东 人居多,占80%,其次是河北与河南人。1931~1941年黑河、牡丹江与北安三省区人口增长最 快,分别增加5万人、20.4万人与50.4万人,增长率分别为77.2%、48.1%与29.0%;三江 省与滨江省分别增加22万人与71.3万人,人口增长率为21.2%与20.1%。
    东北沦陷后期(1942~1945年),黑龙江地区新增移民人口284.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70万人。移民人口年龄构成轻,男女比例失调,65%以上的迁移人口年龄在20~40岁之间。1 935年,男子占91.7%,女子占8.3%。是年,黑龙江地区的人口性别比,龙江省为120.3、 北安省为125.5、黑河省为241.3、三江省为142.5、牡丹江省为145.8。这种性别结构不 合理,是因伪满当局以吸收产业与军事劳务移民为主的移民政策造成的。
    东北沦陷时期,对黑龙江地区人口分布状况作过较多的统计,现列述于后:
    1931年,黑龙江西部地区43县计有5314443人,剔除大赉、呼伦等7县289337人,尚有50 25106人;东部地区滨江、阿城等22县计有3849725人,统计全省共有8874831人。
    1932年,原黑龙江省内42县有3581874人,北满特别区内95279人,哈尔滨特别市295365 人,计为3972518人;宁安等21县2488012人,黑龙江全省共有6460530人(黑龙江省统计局保 存资料为6508849人)。
    1933~1943年,黑龙江全省人口分别为690.7万人、727.7万人,751.1万人,693.6 万人、735.1万人、810.8万人、897.3万人、993.5万人、893.4万人、1019.3万人与1 043.9万人。(黑龙江省统计局保存资料载1934、1937、1939、1943、1944年分别为711万人 、743.3万人、862.5万人、901.3万人与948万人)。
    1943年,包括伪龙江、北安、黑河、三江、东安、牡丹江与滨江等7省在内的黑龙江地区 总人口数为9924590人,内有汉族人口9199633人;满洲旗人617976人;蒙古族人口61425人; 回族人口28890人,其它少数民族人口16665人。到1945年,黑龙江人口则增长到1014万人。
    上述统计数字尽管并不一致,但可以看出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