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外国侨民人口

  一、外侨分布
    黑龙江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一向为外国人所注目。早在唐渤海国时,日本 人就多次来访,欧美国家学者也多次到黑龙江流域进行过考察。清代末年,尤其是1898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以后,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被辟为国际性商埠,俄、 日、韩及欧美国家侨民大量进入黑龙江地区。据1909年(清宣统元年)统计①(①见《黑龙 江志略·人种》。),仅在龙江、呼兰、黑河、绥化、海伦等5府与巴彦州、安达厅及兰西、 大通二县的外侨就有710户,4981人,男4449人,女532人。其中以俄罗斯人居多,为655户, 4708人,男4246人,女462人;日本人次之,为53户,248人,男178人,女70人;德、法、希 腊、印度与英国人分别为7人、8人、7人、3人与1人。至民国初期,哈尔滨、宁安、三姓、双 城、齐齐哈尔、黑河等市、镇的俄、日、英、美、德、法以及犹太人增至数万人。
    20世纪初叶,中东铁路修建后,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黑龙江及整个东北地区的 掠夺和移民。沙俄在“护路”的幌子下,在中东铁路沿线驻军7万余人,民国初年沙俄军队仅 在哈尔滨一地就达3万多人。1917年“十月革命”后,仍有0.7万名沙俄军队驻在哈尔滨;霍 尔瓦特的沙俄军队2000人,分驻绥芬河等处。另据中东铁路督办所傅疆报告,1918年6月,各 国对苏俄干涉军驻留哈尔滨兵数3200人,其中日本约2000人,美500人,英、法各300人,意 大利100人。1907~1925年,俄、日、法、美、西班牙、英、德、丹麦、葡萄牙、立陶宛、爱 沙尼亚、瑞典、拉脱维亚、捷克、荷兰、波兰、意大利与比利时等18个国家,先后在哈尔滨 等地设立25个领事馆。欧美一些国家的移民,多以传教士、商人、工厂主及金融家等不同身 份流入黑龙江地区;日本人和朝鲜人则以农民占大多数。以哈尔滨为例,1915年,俄、日、 英、法、波兰、高加索人及犹太人即达44278人之多。1918年为60200人,1920年猛增到1310 73人,1922年高达155402人。1929年,哈尔滨有居民419440人,商店6702家,工厂279家,其 中外国侨民就有79440人,外侨商店2502家,工厂129家,分别占哈尔滨总人口的1894%,商店 的37.33%,工厂的4624%。在外侨中,俄国人为72000人,商店2100家,工厂110家;其次为 日本人3800人,商店240家,工厂10家;再次为英、美、德、法及其他外国人。1930年以前, 在黑龙江地区的外国侨民最多时不少于20万人。1931年,哈尔滨33万人口中,外国人有8万多 人,占24%(见表1—)。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外国侨民中,以日、韩人口居多,俄人次之,欧美人较少 。以1943年滨江省为例,该年共有外国侨民182269人,其中日本人为80102人,朝鲜人为625 56人,俄国人20707人,其他外国人18904人。居黑龙江地区的外国侨民,1932年为3.7万户 ,近20万人;1939年增至13.6万户,58万人;1941年为15.2万户,66万人;1945年增至最 高峰近80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外国人纷纷回国,大多数朝鲜人加入中国籍,成为朝鲜族人 口。至1949年时,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外国侨民仍有52618人,其中包括朝鲜人4808户,2 2586人。仅据哈尔滨市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夕,该地区侨民隶属国籍多达27国之多,还不包 括无国籍者及国籍不明者。
    二、俄国侨民
    俄国侨民进入黑龙江地区,始于1858年《瑷珲和约》签订之后。在俄国领事馆的庇护之 下,许多俄商与传教士开始移居黑龙江。1882年(清光绪八年),数十名俄国人越江到漠河 金矿偷采黄金。至1884年(清光绪十年),俄人在漠河境内招集中、俄人员4000名,造屋70 0余间,立窑500余所,仅两年之间就盗采黄金21.9万余两。以后约有0.9万名俄国人在漠河 一带采金,占采金人总数的60%以上。在清末时期的俄国侨民,以淘金人居多。1897年以后, 中东铁路修通,沿线俄国侨属移民逐渐增多起来,作为中东铁路枢纽中心的哈尔滨,则是俄 国移民居住最集中的地方。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哈尔滨有俄国侨民1.2万人。1903 年,俄国人在东北已超过3万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黑龙江地区成了俄国军队的供 应基地,俄国侨民增至10万人。1907年俄人移至黑龙江沿岸约有8万人。1908年,则达16万人 。1912年,哈尔滨一地(不包括滨江道)的人口是6.9万人,其中俄国人就有4.3万人,占 人口总数的63.7%。1914年,瑷珲境内有俄商14家,30人;居呼玛、漠河的俄侨有数十户, 近200人,均系耕地农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又有大批的俄国资产阶级逃亡分子自西伯利亚赤塔、海兰泡 、海参崴等地涌进黑龙江地区,而哈尔滨仍是俄国移民中心。此时,俄侨分为赤、白两种: 白俄因逃亡则无国籍,被称为“无国籍人”,30年代约有10.3万人;赤俄属苏联国籍,约有 8.5万人,大都散居在中东铁路沿线及黑龙江沿岸,以居哈尔滨为多。据《远东报》1917年 4月20日记载,道里总领事馆调查沿线居留外人之数目,俄国侨民47886人,其中海拉尔有55 54人、满洲里有3257人、横道河子有2652人,其余的36405人散布在中东铁路沿线。这时的俄 国侨民中有传教士、商人、工程技术人员,还有从事农牧业的农民。《哈尔滨案内》对哈尔 滨市苏俄侨民进行过统计:1916年为34115人,1918年为60200人,1920年为131073人,1922 年为155402人。1923年时,哈尔滨12.7万人中,俄人接近半数,为6.11万人。1924年为58 559人,1925年为92852人,1926年为54644人,1927年为5.6万人(其中失去国籍的白俄为3 0222人.苏籍侨民25637人,合计55959人)。1928年又增至108666人。全黑龙江地区的俄国 侨民最多时为20~25万人。
    早期的俄国侨民,以中东铁路员工及其家属居多,还有商人、工厂主、房地产主、科技 人员、自由职业者等。俄国十月革命后,有一些俄国农民和无职业者也来到黑龙江地区。19 29年,中、苏断绝外交关系以后,居住黑龙江地区的苏联居民多被驱逐回国,已嫁中国男子 为妻的俄罗斯妇女,有的加入中国国籍,多数为无国籍人口。到1933年7月1日止,在北满的 苏联居民为9.2万人。属于白俄而无国籍的有5.5万人,占61%;属于苏联国籍的有3万余人 ,占33%,其中属于无国籍的共有6461人,占6%。俄侨中,70%居住在哈尔滨,三江地区占21 %,其余居住在铁路沿线,多为“俄华杂处”。1935年,苏联以1.4亿日元金额将中东铁路出 卖给日本,6238名苏方铁路员工及13397名家属,随同铁路机关全部撤回本国。此时,在哈尔 滨满17岁以上的22526名俄国居民中,有10251人就业,12275人失业。后来,由于日本占领者 歧视并迫害苏籍侨民,迫使他们离境或放弃苏联国籍。至1936年,仅有6564人。1945年,苏 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大多返回苏联,除加入中国籍者,留居的俄侨已经不多了。1945年8月下 旬,由于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后,苏联领事馆开始重新登记。一些无国籍俄罗斯人又纷纷申 请加入苏联国籍。至1949年9月,在黑龙江地区的苏侨又增至2.8万人。新中国建立以后,黑 龙江省逊克县边疆村仍是俄罗斯族人聚居村落,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黑龙江畔“俄罗斯村”。 这个村的居民900余人中,半数以上具有俄罗斯血统,但大多是汉、俄血统的第三四代人,基 本都是三四十年代嫁过来的苏联妇女。
    三、日本侨民
    日本人对东北,特别是对黑龙江地区大片耕地、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早就垂涎欲滴。 1903年,日本通过《通商行船续约》、1905年《东三省事宜附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 使中国将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宁古塔、三姓、齐齐哈尔与瑷珲等地相继开放,准许日本商 人在这些地方居住和贸易。日、俄战争后,约有4万名日本内地人,陆续流向辽东半岛南端的 金州一带及南满洲铁路沿线大中城市,从事工商业。早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就有久 平光弥等8名日本人来到哈尔滨。1917年,日本在哈尔滨的侨民就有627人,全境内约有1000 人。日本人进入佳木斯是在清末宣统初年以前,1909年9月,就有日本福冈县人贺佐太郎率领 男女9人,经营料理店。民国初期,尤其是3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日本移 民被迁至黑龙江地区。1914年,黑河镇就有日本人开办的药铺、理发所、旅馆、成衣铺、妓 院等31家,职员147名。地处极边的漠河镇境内也有日本妓院13个,理发所1所,医院2个(男 1,女68人)。在满洲里、安达等地也都有日本移民经商;瑷珲县境内有日商30家,职员140 人,其中男52人,女88人;萝北县内有日本移民男女104人,共有日本商业、医院、妓馆27家 。1915年6月,日侨增至220户,1478人,其中男594人,女884人。1917年,在哈尔滨的日本 移民有775户,2287人,其中男1199人,女1088人(包括妓女364人)。1918年,一些为战争 服务的日本商人涌进哈尔滨,日侨多达1万余人。后因协约国进攻失败,一些日本人回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有日侨1万余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移 民点主要在北满,其中大部分在今黑龙江省境内。日本向东北移民,主要通过集团开拓民、 集合开拓民、分散开拓民、青年义勇队开拓民等4种方式,又多为武装移民,而真正的农民则 为数甚少。1932年10月至1933年2月,日本往佳木斯与桦川县进行第一次试验性的武装集团移 民423人,组建了弥荣村开拓团。同年7月又在桦川县进行第二次移民455人,建成千振村开拓 团;1934~1936年间,又进行第三至五次武装移民,先在绥棱县王荣庙(后称“瑞穗村”) 移民300人;后在密山县城子河、哈达河移民500人,在永安屯、朝阳屯、黑台、信浓移民80 0余户。5次移民共有7296人进入黑龙江地区。为了实现其永占中国东北的野心,又制定了从 昭和12年(1937年)起,20年内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侵略计划。在实施这个计划过程中 ,共计移入黑龙江地区的有30万人,并且有目的地将这些移民分布在沿苏联边境一带、山村 边缘地区、重要军事政治与交通中心地区。据有关资料统计,仅1938年,就建立了118个移民 点,共2.7万人。到1940年1月止,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共建立了89个集团移民区,除去吉林省 6个区外,大多分布在黑龙江地区。其中松江省26个区、滨江省16个区、北安省15个区、东安 省14个区、龙江省7个区、牡丹江省5个区。另据日伪开拓总局旬报记载,到1941年末,共移 驻开拓团403个,其中三江省57个、北安省73个、滨江省53个、东安省43个、龙江省36个、牡 丹江省33个、黑河省4个,合计为299个,占总数的74.2%,另有104个开拓团则在辽、吉与今 内蒙古等省区。在移民人数中,从1941~1943年,全伪满地区共移入日本人60815户,13978 1人,其中移入黑龙江地区为48172户,110131人,均占79%以上。据日本外务省调查,至194 5年日本投降时,在东北的开拓团有1131个,日本开拓民有270428人至318000人。
    据东北沦陷时期调查统计,黑龙江地区的日本移民人数如下:
    另据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督办公所呈报,1921年在哈尔滨与中东铁路沿线驻扎日军 士兵2845人,军官128人。1937年10月,日本增兵中国东北10万余人。1941年7月7日,日本在 北满进行了“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参加这次演习的军队号称100万人,集结于北满的有75万 人,马14万匹,飞机600架,同时强征图万华人修筑工事,东起图们、东宁、绥芬河、牡丹江 、密山、虎林、饶河、同江、富锦,北至佛山、乌云、逊克、孙吴、瑷珲、鸥浦,西至博克 图、海拉尔、满洲里等地。是年,伪满当局征集使用的一般劳工有192万人,特种劳工有3. 3万余人,共计195.3万余人,有10余万人被折磨致死后扔进鸡西滴道、鹤岗煤矿等地的“万 人坑”中。
    1946年8月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遣送日侨日俘办事处长李敏然(即李立三)宣布 遣送日侨日俘回国的决定。是日,首批遣送日本人2500名离开哈尔滨回国。9月19日,北满地 区各省遣送日侨全部完成,共遣送日侨182222人.新中国成立前夕,留居黑龙江境内的日本 侨民仍有1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与中国人结婚的日本妇女及其扶养的日本人子女,以及由中 国人收养的日本战争遗孤2000多人。
    四、其他外国侨民
    历史上,留居黑龙江境内的外国侨民,除为数较多的前苏联(俄)和日本侨民外,还有 波兰、朝鲜等其他20多个国家的侨民,以及无国籍侨民和犹太人等。
    在黑龙江地区的欧美侨民中,影响较大、人数较多的有波兰籍侨民。早在1898年,就有 一些波兰人陆续来到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充当工程技术人员,还有一些波兰资本家和商人 到哈尔滨办工厂。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波兰籍犹太人老巴夺兄弟来哈尔滨开设切烟 丝手工作坊,后发展成为老巴夺烟厂(即今哈尔滨卷烟厂前身)。1904~1905年,又有一些 波兰人在黑龙江地区开设了8家铁工厂。1908年,波兰人柴瓦德夫在阿什河畔开办制糖厂(即 今阿城糖厂前身)。他们在当地成立波兰人协会,开办波兰中学。1934年,侨居黑龙江地区 的波兰侨民有403户,1344人至1948年,仍有波兰侨民1096人。
    朝鲜侨民也是为数较多的。1910年(清宣统二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一些不甘忍受日 本统治的朝鲜人纷纷流向中国东北,定居在密山、海林、穆棱、东宁、依兰、阿城与吉林、 辽宁等地。1919年,仅在哈尔滨一地就有朝鲜侨民1500多人。1927年12月11日,侨居吉林的 朝鲜侨民尹觉等7人向东北当局请愿,代表侨居东北地区的30万朝鲜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日 本侵占东北后,日本当局将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一些朝鲜人强行编入“鲜系”,有些朝鲜人 则加入了中国国籍,而留居黑龙江地区并保留朝鲜国籍者已为数不多了。1931年为63266人, 1948年仅为3175人。
    多国籍的犹太人为数较多。1919年时,侨居黑龙江地区的犹太人有1.5万人,仅哈尔滨 一地就有7500人。1920年,离开黑龙江地区赴英、法、德、奥等国家去的犹太人就有万人之 多。
    英、美、法、德等国籍侨民为数不多。1917年,侨居中东铁路沿线的外侨中,有英国人 103人,美国人53人,法国人31人,希腊69人,荷兰6人,意大利2人。1927年,侨居哈尔滨的 11国侨民共有833人,其中英国163人,法国253人,美国53人,德国141人,瑞典35人,意大 利62人,荷兰32人,奥地利47人,葡萄牙14人,土耳其5人,印度人18人。无国籍侨民接近3 万人。1934年,侨居哈尔滨的外国侨民中,除去苏、日、朝、波及无国籍侨民3.4万人外, 其他22国侨民仅有1957人。其中,立陶宛388人,捷克233人,拉脱维亚211人,德国185人, 英国178人,希腊156人,爱沙尼亚108人,澳大利亚61人,比利时23人,法国71人,匈牙利6 人,美国96人,瑞典20人,意大利46人,荷兰25人,丹麦19人,土耳其35人,印度1人,葡萄 牙5人,瑞士13人,罗马尼亚14人,塞尔维亚28人,亚美尼亚8人,其他37人。1935年,有国 籍的欧美国家侨民日见减少,而无国籍侨民仍有2.9万人。他们大多居住在哈尔滨、齐齐哈 尔等大中城市,少数侨民居住在中东铁路沿线及其它地方。大多数侨民经商、办工厂、开办 银行或充当技术人员,也有一些从事律师、记者、医生等职业的自由职业者。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些英、美国家的侨民被日本当局遣送出境。至1945年,留居哈尔滨 等地的欧美国家(苏、波与无国籍者除外)侨民,只有1172人。其中又以德国人居多,为52 4人;希腊人为155人,其他国家侨民人数则更少了。
    1948年,留居黑龙江境内的外国侨民有5.5万人。其中居住在哈尔滨市内的27个国家的 侨民人数为36021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侨民陆续被遣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