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总人口性别构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性别构成
    清代末年以前,黑龙江地区偶有局部地区或零散的人口性别比资料,不具有代表性。
    清末民初,黑龙江西部地区①(①为叙述方便,将原黑龙江省称黑龙江西部地区,将原 吉林省管辖的今属黑龙江省的地区称黑龙江东部地区。)人口的性别比是比较高的,1907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男性人口有72.7万人,女性人口有54.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7. 07%和42.93%,性别比为132.9。1910年(宣统二年),男、女两性人口均有增长,人口性 别比下降到123。1911年(清宣统三年),人口性别比又上升到131。1907~1914年,人口性 别比仍在123~132.9之间波动。表2-1中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含有大赉县和西布特哈总管所 辖人口,1914年(民国三年),剔除大赉县和西布特哈总管的男性人口3.9万人,女性人口 3.1万人,黑龙江西部地区的男性人口为131.4万人,女性人口为101.8万人,性别比为12 9,与未剔除两县人口的性别比一致。
    另据黑龙江省民政使司于清宣统三年呈送东三省总督的《黑龙江省各府、厅、州、县人 口总数表》载,1910年,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男性为81万人,女性为63.6万人,性别比为1 27.1。剔除大责厅、西布特哈总管、呼伦直隶厅和胪滨府的男性3.8万人,女性3万人后, 男性为77.2万人,女性为60.7万人,性别比为127.1。1911年,原黑龙江省人口男性为10 1.7万人,女性为84.2万人,性别比为120.8。剔除上述四府、厅人数后,男性为96.7万 人,女性为79.8万人,性别比为121.2。1914年,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男性为115万人,女 性为87.8万人,性别比为131。
     ( ①《黑龙江省第二次统计报告》)
    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人口性别比也很高。1909年,宁安县男性人口37782人,女性人口272 52人,性别比为138.7。1913年,五常县男性人口132429人,女性人口44867人,性别比为1 24.5。1910年,原吉林省人口男性为268.5万人,女性为209.7万人,性别比为128.1,1 911年,原吉林省人口男性为315.4万人,女性为248.6万人,性别比为126.9。
    清末至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人口性别比呈较高水平,主要是移民性别比偏高。中东铁 路修建前,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不过40.8万人。1903年7月1日,中东铁路开始经营后,人口 迅速增加,1908年即达145.6万人,1911年达206万人,1914年达329.2万人。1912年,汤原 县来自吉林省农安、舒兰等县的移民为7075人,其中男性4333人,女性2392人,性别比为18 1.2。1913年由辽沈一带移入肇州者已有12638人,其中男性12316人,女性322人,性别比高 达3824.8;肇东县1914年来自吉林省农安县的移民达19683人,其中男性12841人,女性684 4人,性别比为187.6。
    1922~1931年,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继续较快增长,人口性别比在128~138之间波动。 1929年东部地区的人口性别比为138.4。1928~1929年原吉林省的人口中男性为40.2万人, 女性348.7万人,性别比为126.8;1930~1931年原吉林省的人口中男性为441.9万人,女 性349.3万人,性别比为126.5。另据1931年《东北年鉴》载,1930年辽宁省人口中男性为 987.7万人,女性为648.9万人,性别比为152.2;吉林省人口中男性为414.4万人,女性 319.6万人,性别比为129.6;黑龙江省人口中男性为213.1万人,女性152.5万人,性别 比为139.8。当时黑龙江东部地广人稀,未垦之地较多,吸引了较多的移民前往开垦,这些 移民中的单身男性较多,故使东部地区的人口性别比高于原吉林省人口的性别比水平。这一 时期黑龙江地区人口性别比在133左右波动。
    1922~1930年,黑龙江地区人口性别比呈较高水平,且逐渐升高,仍主要是受移民人口 性别比偏高的影响。1928年,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93.8万人,男性占82.7%,女性占17.3 %;1929年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男性占83.2%,女性占16.8%。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关内移民为避战祸,返迁较多,黑龙江地区的人口一度出现了 下降。日本侵略者为了长期占据东北地区,稳定局势,也曾限制关内移民迁入东北地区。19 33~1937年,黑龙江地区每年的人口增长数约为20~30万人。此后,日本侵略者为了侵略战 争和掠夺资源的需要,感到东北地区劳动力不足,又取消了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的限制, 使移民的数量骤增,1938~1945年,黑龙江地区人口又以每年40~60万人的速度增长。
    1931~1938年,移入黑龙江地区的移民以单身男性居多,这些人“闯关东”多是为了挣 钱养家糊口,没有固定的职业和土地,属“探路”性质,而且有些人属季节性移民,春来秋 走。男性移民较多,拉高了黑龙江地区本已较高的人口性别比,1933年人口性别比高达136. 5,1934年人口性别比为131.5。随着前期移民的定居和生活稳定,陆续接来了自己的家属, 后期移民不少是投亲靠友迁入黑龙江地区,故携带家属一同迁入的较多。这期间,黑龙江地 区的人口性别比略呈下降趋势,1938年为128.9,1942年为127.3。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于1946年建立了人民政权,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战 争的主要后方基地,大批青壮年男性参军南下,使黑龙江地区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1947年 黑龙江不同地区的性别比差别较大,松江省为129.7、嫩江省为136、哈尔滨市为173.3。黑 龙江地区人口性别比仍为129.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性别构成
    1949~1960年,黑龙江省的人口性别比在116~119之间略有起伏。这一时期人口性别比 没有出现下降而是居高不下,主要是受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人口高性别比和新中国成立 后移民性别比偏高的影响。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净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为18 5.97万人,其中男性约为115.22万人,移入人口的性别比为162.9。1958年近10万名转业 官兵迁入黑龙江省兴办国营农场,这部分人携带家眷的不多,也主要是单身男性。1961~19 64年,全省人口性别比由115.9下降到111.1,1965~1968年人口性别比由109.8降至108. 4,1969~1979年全省人口性别比由107.8降至105.8,1985年人口性别比进一步降至104. 8,已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106.9的平均水平。这期间人口性别比的下降,主要是人口自身发 展调节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前造成高性别比的迁移人口因死亡而陆续退出人口行列,长期影 响黑龙江省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移民因素已基本消失或起的作用很微弱,大量新出生人口对人 口性别比的下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