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人口素质还包括专业 素
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
黑龙江地区的人口属于黄种人(蒙古人种),具有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质特征和文化遗传
特征。其先祖“北京猿人”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进入直立行走阶段。4.2万年前就活动在今
黑龙江省五常县龙凤山一带的古人类与一两万年前遍布于哈尔滨地区及黑龙江南北两岸的古
人群,也都像“北京人”那样,继承着史前人类的生理品质,具有短而宽的面形,较低矮的
眼眶和较宽阔的鼻子,中上等身材,体魄健壮。早在远古时期,黑龙江古人类及其以后的原
始土著民族人口就有一种特殊的抵抗力,即适应和改造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并保持了种族
的繁衍与发展。
黑龙江地区的古代人口同为华夏民族子孙,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知识、社会制度、传统
习俗等陆续传入黑龙江地区,影响并造就着黑龙江地区的人口素质,促使古代人口尤其是汉
代夫余、唐代渤海、金代女真诸族人口的演进,使黑龙江地区古代人口具有体质健壮和才智
聪颖的特征。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鲜卑、靺鞨、契丹、女真、蒙古与满族等人口,先后建立
了北魏、渤海、辽、金、元、清等奴隶制与封建制国家,曾多次人主中原,统辖了大半个或
整个中国。而索伦、赫哲、锡伯与满族等人口南征西调,保卫边疆,又以勇猛健壮而誉满中
华。清中期至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人口虽受俄、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压,但仍有一种自
主自理的民族气质与反抗力,始终不被外敌征服或同化。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吉、黑古代民族以狩猎者居多,“往年号称刚健之民,而今
已瘠弱不堪矣”。尤其是到了近代,黑龙江地区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天
灾人祸,疫病流行,民不聊生,而贫穷、疾病、战争既阻碍了社会进步,又使人口素质下降
,愚昧无知,体弱多病,还被外人视为“东亚病夫”,已难以同外敌列强抗衡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黑龙江省人口素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基本国策,加快经济建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使黑龙江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
素质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