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前,青少年身体发育均处于规定标准之下。人口学家许仕廉、牟永锡等 人
曾对中、外人口体质作过比较,单就人口体质说,“中国人实在不及西洋人。其体高、坐高
、体重、手的握力、筋肉速度、肺活量、生存力指数的总平均,中国男孩只及美国同年龄标
准男孩的93%,女子只得83%”①(①《东省经济月刊》第5卷第3号载牟永锡《中国的人口问
题》,民国18年。)“论重量,西人20~24岁,每人平均141磅(约合63.96公斤),而华人
同年龄每人平均重量115磅(约52.16公斤)而弱。论高度,美人平均英尺5.8(约177米)
,而华人5.3(约1.62米)”②(②《东方杂志》22卷16号载许仕廉文《民族主义下的人口
问题》。)。但是,中国人对血液受毒、施行手术等各方面的抵抗力,则比西洋人的抵抗力
强。原因就是因为旧中国人口对卫生事业不很讲求,身体弱一些的早就死了(比如10个婴儿
中大概有8人死亡),所有不死的,都是先天很强壮,足以抵抗外界侵害的。因此,一代代传
下去,便养成一种特别的民族生存力。就青少年体质总体上说,黑龙江地区略在中国人口平
均水平之上,却在欧美人口平均水平之下。新中国成立以后,黑龙江省青少年身体发展水平
不断提高,处于长期加速发展状况,儿童体格发育普遍符合正常要求,多数青年身高、体重
都达到平均值以上。1979年,黑龙江省18~25岁青年体质指标平均值位于京、津、沪、安徽
、福建、广东、云南、四川、湖南等10省、市之上。
一、旧中国时期青少年体质
黑龙江地区青少年体型属细长型,个头稍高,胸围发育一直较差。1923年与1931年,据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地方部卫生课对东北地区辽阳、昌图、吉林、哈尔滨等30个城市4968名
学生和7671名儿童的身体进行检查,并对青少年身长、体重、胸围发育进行评价证实,二三
十年代,黑龙江地区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虽然稍好于东北其它地区,但生长发展趋势为时升时
降,增速缓慢。在7~14岁学生中,哈尔滨男、女学生的甲等体质比重,分别高出东北地区学
生平均水平4.6个与1.4个百分点,其中哈尔滨7~14岁男童的身高为109.8~147.8厘米,
体重为18.2~39.13公斤,胸围为55~72厘米,分别比东北地区同龄儿童平均身长高出0.
1~6.7厘米,体重多0.19~2.48公斤,胸围宽0.6~2.5厘米;在女学生中,除14岁女生
的身高、体重、胸围略低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外,7~13岁女生的身高、体重与东北地区女童
平均水平或高或低,大体一致。
1931年,哈尔滨7~14岁男、女儿童身高为110.5~142.9厘米与111.5~147.9厘米,
体重为18.20~36.34公斤与17.34~43公斤,胸围为54.7~70.1厘米与52.8~73.2厘
米。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比较,女童身高高出2.6~2.9厘米,而男童则低于东北地区平均
水平。7~12岁男童体重与男、女儿童胸围略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13~14岁男童体重与男
、女儿童胸围则低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与此情况相反的是,哈尔滨7~10岁与12岁女童体重
均低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但11岁、13岁与14岁女童的体重,都比东北地区平均水平分别高
出0.27公斤、1.53公斤与3.58公斤。
与20年代相比,男童体重下降了,女童体重上升了。同一时期在15~20岁青年人中,黑
龙江地区男子体重为36.93~56.18公斤;在7~20岁青少年中,东北地区男子身高为111.
4~166.7厘米,胸围为56~80.4厘米,与同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同龄人比较,身高显
得略高,胸围却明显偏低(见图4—2与图4—3)。
东北沦陷时期,包括黑龙江地区在内的东北地区青少年体质均在下降。1932年,东北地
区7~13岁男、女儿童身高为109~141厘米与108~142厘米,体重为17~30公斤与17~35公斤
,胸围为54~70厘米与52~66厘米;14~17岁少年男、女身高为142~159厘米与143~148厘
米,体重为31~50公斤与36~47公斤;18~21岁青年男、女身高为160~163.5厘米与149~
150厘米,体重为51~55公斤与48~49公斤,胸围为79~84厘米与76~82厘米。一年之间,7
~13岁男童体重下降了1.44~2.17公斤。7~14岁男、女儿童胸围分别下降了0.7~0.1厘
米与1.3~3.8厘米。据调查测算,青少年身体发育旺盛时期年龄,男为12~16岁,女为11
~15岁。男12~16岁,女11~14岁为身长发育旺盛期,男13~16岁,女12~15岁为体重及胸
围发育旺盛期。据此得知,14岁男女儿童胸围同处于发育旺盛期,一年之间下降0.1与3.8
厘米,下降幅度是惊人的。1937年,齐齐哈尔6~16岁青少年男女身长分别为106~151厘米与
102~154厘米,体重为17.9~40公斤与17.1~41公斤,体质仍在下降。
二、新中国时期青少年体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民生活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好转,群众性体
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青少年体质明显提高,体重稳步增长,平均每10年男、女增长1.3
5公斤与0.92公斤;胸围生长发育加快,男、女平均每10年增长3.1厘米与2.1厘米。青少
年发育期逐渐提前,男性提前了1.5岁,女性提前了2.25岁,女孩月经初潮也有所提前。据
1956年、1960年与1980年哈尔滨与齐齐哈尔等地防疫部门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抽样调查表明,
9岁男性身高相当于10.5岁,10岁相当于11.5岁,12岁女性身高与体重则相当于14.5岁女
性的平均水平。多数青少年胸围均在平均值以上。
1950年,调查哈尔滨市7~15岁男、女学生身高为119.1~155.9厘米与116.0~152.
0厘米,体重为20.0~42.4公斤与18.9~42.4公斤,胸围为57.4~70.0厘米与55.2~
73.7厘米。1957~1985年间,黑龙江省先后对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进行过5次较大规模调查
,证实了黑龙江省青少年体格发育普遍符合正常要求。
1957年5月,黑龙江省第一次在全省范围内对学生的生长发育进行抽样调查。统一指标为
身高、体重、胸围及坐高4个项目。抽取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富锦
、克山、拜泉等8个市、县23500名7~18岁学生进行调查和测量,其结果如表4—5与表4—6。
1957年,全省城、乡8~18岁男性青少年身高为122.2~167.8厘米与120.5~167.1厘
米,体重为22.4~55.5公斤与22.3~56.5公斤,胸围为58.8~82.3厘米与58.8~83厘
米。同龄女性青少年身高为121.0~157.1厘米与119.7~157.8厘米,体重为21.4~50.
0公斤与20.5~53.2公斤,胸围为56.1~77.0厘米与57.0~80.1厘米。县镇男、女中小
学生坐高为66.7~89.5厘米与66.3~85.6厘米。
1960年5月,黑龙江省对7~20岁中小学生78000人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第二次抽样调查。抽
取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牡丹江、林口、尚志、密山、克东、桦川、肇源、
双城、五常、宾县、呼兰、巴彦、木兰、通河、阿城、爱辉等20个市、县,调查项目为身高
、体重、胸围。
这次调查时正处于严重的自然灾害期间,营养不良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
明显下降,各项指标数据均低于1957年调查的结果。男生各年龄组身高比1957年降低1.2~
3.5厘米不等,女生各年龄组身高比1957年降低0.53~4.2厘米不等。其中降低最多并超过
2厘米以上的男生有8岁、13~16岁几个年龄组,女生降低最多并超过2厘米以上的有11~13岁
几个年龄组。
1963年5~6月份,黑龙江省进行第三次中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调查,抽取了哈尔滨、佳
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密山、绥化、富锦、拜泉等8个市、县。调查指标为身高、体重、
胸围、坐高4项,测量了7~18岁51410名中小学生。此时“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国民经
济有所好转,中小学身体发育明显提高。1963年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比1960年已有明显
提高,特别是14~18岁各年龄组学生平均身高增长0.4~1.0厘米。
1975年,哈尔滨市参加全国9个省、市0~17岁5.8万名正常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调查
,并与1955年调查进行比较,身高与体重平均值均有明显增加,其中男、女儿童体重与身高
分别增加了0.69公斤、0.35公斤与3.63厘米、3.48厘米。
1979年5~7月份,黑龙江省进行第四次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调查,是由国家体委、教育
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抽取了16个省、市的23万名7~25岁青少年儿童进行调查。黑龙江省
按照《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测试细则》规定,以哈尔滨、绥化、双城等市
、县为代表,对城乡80所大、中、小学校青少年儿童18829人进行了随机整群抽样调查。调查
指标包括形态15项、机能3项、素质男女各5项。经过调查,1979年全省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
态,尤其是生长发育指标均位居全国上中等水平,18~25岁男、女青年身高居全国16省、市
的第4位与第9位。男、女青年坐高与体重排在16省、市的第1位、第3位与第5、第6位;男、
女胸围指标平均值居于第11与第12位,属于中下等水平。哈尔滨市男青年平均身高171.6厘
米,高于北京市171.4厘米与16省、市170.3厘米的平均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青
少年生长发育指标的平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8岁以后增加较小,并趋于停滞,符合
人类身体发育的一般规律。同年内,哈尔滨市18~25岁男青年体重为59.6公斤,低于北京5
9.8公斤,但高于16省、市58.5公斤的平均水平。
1982年,齐齐哈尔市对青少年体质又进行了测量,并与1960年进行比较,男性身高增长
5.4厘米,7~17岁女性身高增长5.7厘米;男、女青少年身高平均每10年增长2.45厘米与
2.59厘米。男、女体重分别增长3.1公斤与2.3公斤,平均每10年增加体重1.4公斤与1.
1公斤。
1985年,对哈尔滨、牡丹江、双鸭山、绥化、阿城、富锦等6市、县7~22岁1.7万名大
、中、小学生体质进行了调查。被调查指标为形态6项、机能3项、男女素质各5项。调查结果
表明,黑龙江省学生的身体素质仍居全国上中等水平。分性别看,男生身高增长5.4~10.
9厘米(其中13岁增长最多),平均增长9.1厘米;体重增加2.9~10.3公斤,平均增加5.
98公斤;胸围平均增长3.28厘米。1950~1985年间,每10年平均身高增长2.56厘米、体重
增加1.71公斤、胸围增长0.94厘米。7岁男童身高接近1950年的9岁男生,13岁身高已超过
15岁男生,11岁及以上各年龄男生胸围均随年龄而有较快增长。女学生身高增速快于男生,
增长了6.7~14.1厘米(12岁增长最多),平均增长9.8厘米;体重增加2.7~13.3公斤
,平均增加6.5公斤;胸围平均增长2.6厘米。1950~1985年间,每10年平均身高增长2.7
5厘米、体重增加1.86公斤、胸围增长0.74厘米。从增长形态上看,7岁女生身高接近1950
年时的9岁女童,11岁女生的体重与胸围已超过15岁少女。分地区看,身体素质提高最快的是
哈尔滨、大庆等大城市。1985年,哈尔滨市7~17岁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28.5~173.1厘米,
比60年代初期增长了10.1厘米与7.3厘米;体重为24.7~58.7公斤,比60年代初增加了3
.4公斤与6.1公斤;胸围为59.0~85.2厘米,分别增长0.3厘米与5.9厘米。
8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人口从初生婴儿起到青年时代的年轻人的体质均有明显增强。初
生婴儿平均身高为48~50厘米,男、女婴儿平均体重分别为3.3公斤与4公斤;1岁男、女幼
儿身高为74.2厘米与72.9厘米,体重为9.5公斤与9公斤;2岁身高为84.1厘米与83.1厘
米;2岁男童体重为11.7公斤,女为11.1公斤;3岁男、女童身高分别为91.6厘米与93.7
厘米;男童体重为13.3公斤,女为12.7公斤;4岁身高为98.1与97.3厘米,体重分别为1
5公斤与14.3公斤;5岁身高为104.9厘米与103.7厘米,体重为16.7公斤与16公斤;6岁男
、女身高为112.5厘米与112.2厘米,体重为18.7公斤与18.3公斤。7~14岁,男少年身高
为117.6厘米~154.7厘米,女为119.7~152.8厘米;体重男为21.4~43.9公斤,女为
21~43.6公斤。成年人男、女身高为169厘米与158.5厘米;体重男、女平均为59.5公斤与
52.4公斤。汉族人男、女身高为167.3厘米与156.8厘米,男、女身高平均差为10.5厘米
。另据全国调查比较,中国人口身高的地区差异极为明显,即由北向南,身高逐渐由高变矮
,黑龙江省男性人均身高与吉林、辽宁、陕西、北京、山东等省的男性身高均在167厘米以上
,位居全国平均水平之上。黑龙江省男女胸围位于全国中等水平,而体重与坐高排序处全国
上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