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文化素质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各类学校,开展各种形式 的 文化教育,全省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一、受教育人口状况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5年间 ,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口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
    (一)受幼儿教育人口
    1951年,原黑龙江省和松江省贯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 的决定》,加强了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领导。1952年,有42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为2763人。 到1957年,全省幼儿园已有188所,在园幼儿数达1.3万人。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 省幼儿园猛增至10354所,在园幼儿数为38.75万人。以后,停办了一些不够条件的幼儿园。 1961年幼儿园数降至792所,在园幼儿26445人。这种减势持续了3年。从1964年起,园数及在 园幼儿数又开始回升。1965年,全省幼儿园数为361所,在园幼儿有3.3万人。“文化大革命 ”中,全省幼儿教育事业遭到破坏,致使全省幼儿园数由1965年的361所下降到1972年的62所 ,在园幼儿数也由3.3万人下降为6197人。直到1973年在园幼儿数量才逐步增加。1978年后 ,幼教工作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85年,幼儿园数达3216所,在园幼儿数49.1万人。
    (二)受初等教育人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数量有所增加,教学质量也有提高。1952年,全省有小学1.1万 所,在校生125.1万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10.1%和39.8%,此间毕业生数为16.87万人。 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级政府把发展教育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提倡工矿、 企业部门、群众团体办学并允许私人办学。至1957年,全省有小学校1.1万所,在校生167. 8万人,比1949年增加近1倍。1957年入学率为67.6%,比1953年的60.3%提高7.3个百分点 ,呈现稳定发展状态。
    1958年,全省小学校猛增到1.4万所,比1957年增长34.6%;在校学生达到200.7万人 ,比1957年增长19.6%;入学率由1957年的67.6%上升到91.3%,一年间上升23.7个百分点 。1959年,小学生增至202.5万人,全省平均每7人中就有1个小学生,基本实现了普及小学 教育,但教育经费严重不足。1960~1962年,全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经过调整,1963年全 省适龄儿童入学率为71.8%,1964年和1965年分别为83.2%和89.6%,比1957年有所降低。 1965年,全省小学在校生为316.2万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省小学校先是“停课闹革命”,1970年又大搞“开门办 学”,出现了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的严重局面。1971年7月,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坚持普 及教育的要求,全省注意了普及小学教育工作。1973年,小学在校生接近500万人,学龄儿童 入学率达到92.2%。1975年和1976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7%,但实际巩固率较低。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初 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期。1980年在校生数突破500万人,1981年和1982年均在500万人以上 。从1983年开始在校学生数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70年代以后,全省抓紧计划生育工作,使 出生婴儿减少,学龄儿童人数也随之减少。1985年,全省7~11周岁适龄儿童数为341.5万人 ,已入学数为333.8万人,入学率为97.7%;全省有小学18.1万所,在校生为467.8万人, 当年流失生数为19.7万人,巩固率是95.9%;毕业生数为65.5万人,毕业生考试及格率为 81%,升学率为85.5%。
    1949~1985年,累计小学毕业生数为1582.2万人,其中恢复时期为16.97万人,“一五 ”时期为72.8万人,“二五”时期为94.2万人,调整时期为74.77万人,“三五”时期为 261.3万人,“四五”时期为311.7万人,“五五”时期为404.2万人,“六五”时期为34 6.45万人。
    (三)受中等教育人口
    受中等教育人口,包括在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普通中学( 初中和高中)、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学习的人口。
    1.受普通中等教育人口
    新中国成立伊始,普通中等教育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省普 通中学学生,每年平均以48%的速度递增。“一五”期间,虽减缓了速度,但仍以19.3%速度 递增。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口递增速度比初中加快,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受高中教育人口平 均每年递增速度为94.3%,初中为45.1%;“一五”期间高中为28.5%,初中为18.1%。在 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2.2万人,发展到1957年的17.3万人,增长7.8倍。其中高中在校生由 975人增长到2.5万人,增长24.7倍。1958年,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全省中学教育发 展过猛,1958年与1957年相比,一年之间在校学生由17.3万人发展到21.3万人,增长23%。 1958~1960年间,全省普通中学生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1.7%。为了纠正这种盲目发展的趋 势,从1961年开始进行了调整,1963~1965年平均增长速度降为10%,比前一时期下降11.7 个百分点。至1965年,全省有中学生43.9万人,比1958年增长1倍。“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普通中学学生平均增长速度为16.6%,其中高中学生年均增长速度为30. 1%;普通中学在校生增加到1976年的238.7万人,比1965年增加4倍多,其中高中学生数由1 965年的4.4万人,增加到1976年的79.5万人,增长17倍。根据1978年教育部“整顿初中, 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和1980年教育部《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 》,全省中等教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1985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 总数的40%。在普通中学内部结构中,高中在校生由1978年的49.4万人,减少到1985年的33 .6万人;初中生则由1978年的209.2万人,减少到1985年的168.2万人,在校学生数减少1 9.6%。至1985年,全省共有中学2904所(其中高中828所),比1949年的54所增长53倍;在 校生数为201.8万人(其中高中生33.6万人),增长90倍。
    1949~1985年,累计普通中学毕业生1121万人,其中“恢复时期”为1.9万人,“一五 ”时期为13.1万人,“二五”时期为25.5万人,“三年调整时期”为24.3万人,“三五” 时期为78.4万人,“四五”时期为306.65万人,“五五”时期为395.9万人,“六五”时 期为275.3万人。
    2.受中等专业教育人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只有11所,其中中等师范学校6所,在校生3487人。 经济恢复时期,为适应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先后创建45所中 等专业学校,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增至56所,其中工科7所、农科3所、医科6所、师范40所,在 校生增加到2.3万人,比1949年增长5.7倍。1953年在校生增加到3万人。1958年中等专业学 校猛增到95所,在校生达到4.2万人。1961年以后,又对中等专业教育进行了调整合并,在 校生随之减少。1970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数为0.5万人。1978年以后,全省中等专 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全省有中等专业学校99所,其中工科21所、农林科17 所、医药卫生科13所、财经科16所、公安、艺术、体育科6所、师范学校26所,在校学生数近 6万人(其中师范在校生1.7万人)。
    3.受中等职业教育人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新建厂矿企业急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国家注意发展技工 学校,培养各类技术工人。继1948年车辆厂创办全省第一所技工学校以后,一些大型企业相 继办起了技工学校。至1957年,技工学校发展到17所,在校生有7300人。1958年,各地厂矿 掀起大办技工学校的热潮。1961年底,全省技工学校发展到140所,在校生达到6万多人。19 63年,全省保留了11所规模较大、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学校。1964年,全省有技工学校19 所,在校生0.6万人。1970年,全省有4所技工学校,在校生不足0.1万人。1973年技工学校 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底学校数达38所,在校学生9902人。1978年后,技工学校开始振兴发 展。1978~1985年,全省技工学校为企业输送了11.9万名技术工人。到1985年,技工学校达 到202所,在校生有5万人。
    1958年,黑龙江省兴办了农业中学。当年就办起了838所(班),在校生达6.6万人。1 964年,黑龙江省开办了城市半工半读学校,职业中学达到106所,在校生有1.8万人。1965 年,城镇半工半读学校和农业中学又有较大发展,城镇半工半读学校达299所,在校生有6. 5万人;农业中学1564所,在校生有11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城镇半工半读职业中学和 农业中学被全部砍光,盲目发展普通中学,造成了中学教育结构单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后,党和政府作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逐步采取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 1979年办了9所农业中等、2所职业中学,学生数为0.4万人。1985年,黑龙江省城乡农业、 职业中学达到400所,在校生14.1万人。
    (四)受高等教育人口
    在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省 制定了为重工业培养人才的教育发展方针和规划,创建了以理工科为重点,有工、农、林、 医、师等专业门类的高等教育体系。1957年,高等学校由新中国成立时的5所增至8所,在校 生增至1.8万人,比1949年的5855人增加2倍多。1958~1960年,掀起了大办高校的热潮,全 省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增至2.8万人。从1961年起,又对全省高等学校进行了较大调整,到19 65年,全省保留了19所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全省为国家培养了6.2万名大学毕 业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在校生数为0.03万人,每万人拥有大 学在校人数仅为0.1人。从1971年恢复招生至1976年,全省19所高校在校生仅为2.4万人, 比1965年减少28.5%。
    1978年后,全省高校在校生规模逐渐扩大。截止1985年,全省全日制高校已由1978年的 24所增至40所,在校学生达到6.6万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为8:100:25。1985 年,全省有在校研究生3487人,其中在校博士生98人,在校硕士生3087人,另有研究生班30 2人。
    1949~1985年,全省累计高等学校毕业生16.3万人,其中工科5.8万人,占35.86%; 农科1.5万人,占9.3%;林科6570人,占403%;医科2.1万人,占12.69%;师范38938人, 占23.90%;文科1534人,占9.42%;理科4476人,占2.75%;财经2501人,占1.54%;体育 570人,占0.5%;艺术208人,占0.1%;政法29人,占0.02%。1980~1985年毕业研究生共 有1324人。
    (五)成人教育人口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全省于1952年第一次掀起了扫盲运动, 参加学习人数达到138万人,脱盲人数29.3万人。在此期间,还兴办了业余小学和业余中学 。1955年又掀起了第二次扫盲运动,扫除文盲37.4万人。在大批工农群众摆脱文盲状态的基 础上,促进了工人业余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发展,职工高等教育开始萌发。国营402厂和403厂 办起了工学院,哈工大办起了全省第一所夜大学。1957~1958年掀起了第三次扫盲运动,扫 除文盲14.94万人。至此共扫除文盲21.6万人,全省非文盲人口比例,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20%左右,上升到80%以上。1959年全省参加学习的工农青壮年就有391.5万人。1965年, 有188.4万人参加了各级各类业余学校学习,成人高校达56所,5年共毕业6000多名学生。
    “文化大革命”中,停办了原有的工农业余学校,解散了教师队伍,扫盲工作基本停顿 。工厂办了一大批“七·二一”大学,1976年达到2593所,在校生2.5万人,业余高校1476 所,在校生11.2万人。
    1976年,对“七·二一”大学和业余高校进行了整顿。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成人 教育有了迅速发展。一个包括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干部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体系已基本形 成。1985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有12.6万人,中等学校有30.3万人,初等学校有30.8万 人。从1983年到1985年有1603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1984~1985 年又扫除文盲21.2万人。1985年底,全省非文盲比例达到86.7%。
    (六)受特殊教育人口
    新中国成立之初,哈尔滨仅有1所聋哑学校,有学生57人。1952年,齐齐哈尔市办起了聋 哑人学习班。1956年,正式成立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到1957年全省聋哑学校发展到3所,在 校生420名。1960年全省盲聋哑学校达到60所,在校生有2747人。以后经过调整,至1965年, 全省盲聋哑学校保留51所,在校生2224人。“文化大革命”初期,有的学校停课,有的学校 停办。1970年,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恢复和发展,当年有54所,在校生为2527人。到1976年, 盲聋哑学校数达到58所,在校生有4230人。1980年9月,全省有盲聋哑学校1所、聋哑学校49 所,附设在普通小学的有5个聋哑小学班,总班数有360个。其中,有小学班358个,中学班2 个。在校生中有小学生4471人(其中有盲生36名)、中学生44名。至1985年,全省已有盲聋 哑学校1所、聋哑学校60所,小学班447个,学生5447名;初中班8个,学生95名;弱智儿童班 10个,学生126名。
    二、人口文化程度构成
    (一)有文化人口构成
    据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黑龙江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831.1万人,占当时 总人口的41.31%。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增长为2 214.9万人,占总人口的67.81%。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增长了166.5%,其中大学文化程 度人口增长89.0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增长890.9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增长472.50%,小 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75.48%,每千人口有文化人口由413人增加到678人。除大学文化程度人 口无大变化外,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由15人增加到94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由63人增加到222人 ,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由329人增加到366人。
    在6岁及以上人口中,1964年有文化人口占51.97%,其中小学占41.38%,初中占7.92 %,高中占1.94%,大学占0.74%;1982年有文化人口占78.78%,其中小学占41.30%,初中 占25.78%,高中占10.91%,大学占0.79%。
    (二)各年龄组人口文化构成
    1982年,各年龄组有文化人口所占比重随年龄组的增高而降低。44岁以下人口,是在新 中国成立以后进入上学年龄的,有文化人口比例均在74%以上;而45岁以上年龄组人口中的有 文化比例则低于60%。高年龄组有文化人口所占比重随年龄增高而下降幅度增大,45~49岁为 57.74%,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的有文化比重仅为20.77%。6~9岁组尚处于上学初期,该年 龄段的有文化人口比重反映不了人口终身文化程度状况。中等文化程度所占比重随年龄升高 而降低幅度较大。从15~44岁的6个年龄组,分别为70.56%(15~19岁)、6762%(20~24岁 )、55.82%(25~29岁)、4374%(30~34岁)、39.16%(35~39岁)和29.31%(40~44 岁)。45岁以上人口的各年龄组中,以45~49岁组最高为20%,60岁及以上仅为4.2%,这说 明新中国成立后中等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从60岁以上组的0.25%上 升到40~44岁组2.83%。35~39岁组开始下降,30~34岁组降到0.78%,25~29岁组开始回 升,20~24岁组回升到0.93%。
    (三)有文化人口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文化程度高于女性。1982年,全省6岁以上有文化人口,男性为1231.9万人, 占该年龄段男性人口的83.6%;女性为983万人,占该年龄段女性人口的70%。6岁以上有文化 女性所占比重为44.44%,低于该年龄总人口女性所占比重48.78%。6岁以上人口,男性平均 学年数为5.71年,女性为4.65年。各种文化程度中女性所占比重均低于男性,而且文化程 度越高,女性所占比重越低。大学文化程度女性所占比重为26.04%;高中、初中、小学女性 所占比重分别为43.67%、41.49%、46.73%,虽不悬殊,但足以表明女性人口接受各层次教 育的人数均不及男性。从不同年龄组有文化人口的男、女构成来看,女性所占比重随年龄提 高而降低。6~24岁4个年龄组,女性所占比重均在45%以上,25~39岁3个年龄组,所占比重 处于44~45%之间,40~44岁组下降为40.65%。新中国成立前达到入学年龄的45~49岁年龄 组女性所占比重下降为30.77%,50岁以上各年龄组,女性所占比重均低于20%,60岁以上组 仅为10.15%。这充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女性受教育的极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上学人数逐渐增多,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四)不同地域人口文化构成
    1964年,全省人口有67.31%分布在农村,32.69%分布在城镇。城镇人口中有文化人口 为341.2万人,占全省有文化人口的41.06%;乡村人口中有文化者占全省有文化人口的58. 94%。在城镇总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有10.6万人,占1.61%;高中有22.9万人,占349%; 初中有72.3万人,占11%;小学有235.3万人,占35.78%。城镇人口中有文化者所占比重为 51.88%。在乡村总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有1.3万人,占009%;高中有8万人,占0.5 9%;初中有54.2万人,占4.01%;小学有426.3万人,占31.48%。在乡村人口中有文化人 口所占比重为36.17%。
    1982年,全省有59.5%的人口分布在农村,40.5%的人口分布在城镇。而有文化人口农 村占54.2%,市镇占45.8%。市镇总人口中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 分别为1.52%、14.61%、29.7%、29.24%,合计为75.07%,平均学年数为5.51年;而在 农村总人口中,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0.09%、5.69%、16 .88%和39.98%,合计为62.64%,平均学年数为3.93年。由此可见,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 大大低于市镇,而且文化程度越高,农村与市镇反差越大,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65 %集中在市镇,90%以上的大学人口集中于城镇。
    从各地、市来看,人口的平均学年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1年)的有哈尔滨市(6. 76年)、齐齐哈尔市(6.37年)、大庆市(5.98年)、大兴安岭地区(5.92年)、伊春市 (5.85年)、鸡西市(5.72年)、双鸭山市(5.72年)、鹤岗市(5.68年)、牡丹江市 (5.51年)、合江地区(526年)与黑河地区(524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松花江地区 (4.75年)、嫩江地区(4.51年)与绥化地区(4.53年)。
    (五)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
    1.文盲、半文盲人口数量及所占比重
    1950年2月,松江省教育厅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出松江省有文盲人口271.3万人,占总人 口的51.93%。1953年,原黑龙江省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至1958年,全省机关干部 中的文盲已全部扫除,全省农民中的文盲、半文盲人口还有219.9万人,其中半文盲有83. 3万人;职工中的文盲、半文盲仅剩19.2万人(其中半文盲11.6万人),文盲比例已从195 2年的62%下降为20.5%。据1960年末统计,全省农村青壮年人口中尚有文盲71万人,占农村 青壮年的19.14%。1961年,全省有14.2%的青壮年职工(约37万人)为文盲。1964年,全省 13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有521.8万人、初识字人口有45.1万人,合计为566.9万人,占13岁 以上总人口的47.42%。1982年,全省12岁及以上不识字或初识字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共有5 28.2万人,女性所占比重为66.67%,其中占12岁以上总人口的22.17%。
    2.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无论男女,其文盲人口比重均随年龄升高而上升,全省60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是12~14岁 组人口文盲率的21倍。45岁以上即新中国成立前达到12岁以上年龄人口的文盲率为61.59%, 其人数占全省文盲、半文盲的60.93%。新中国成立后,12~44岁人口中的文盲率为11.09% ,占文盲、半文盲总数的39.06%。这一方面反映了旧中国教育落后,文盲充斥,新中国大力 发展教育事业,使人口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可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出现的文 盲仍有不少。从各年龄组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女性所占比重看,呈“∧”字形分布,12岁的 女性文盲所占比重为67.11%,20~24、25~29岁组为最高(79.37%),60岁及以上为54. 95%。
    3.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地区分布
    1964年,全省城镇有初识字人口9.1万人,不识字人口110.9万人,合计为120万人,占 城镇人口的18.24%;乡村有初识字人口36万人,不识字人口410.9万人,合计为446.9万人 ,占乡村总人口的33%。
    1982年,全省人口的市、县(含镇)分布比例为1:2.72,而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市、 县分布比例为1:447。全省城市(不含市辖县)12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4.17%,县(含镇 )12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25.38%,比市高79%。
    12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高于20%的地区有嫩江、绥化、松花江、合江、黑河5个地区,这 5个地区文盲、半文盲约占全省的74.5%。这些地区6~11岁不在校儿童比例也较高,约占全 省的74.7%。
    (六)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状况
    据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的人口为117.1万人,占82.39%,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1.5万人,占1.02%;高中文 化程度有18万人,占12.65%;初中文化程度有39.1万人,占27.48%;小学文化程度有5. 9万人,占41.51%。1982年全省少数民族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8.5万人,文盲率①(①文盲 率是指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的比例。)为17.48%。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比例最高的是壮族人口占3.44%,其次是鄂温克 族人口占2.21%;大学文化程度较低的有柯尔克孜族仅占0.14%,满族占0.64%和蒙古族占 0.7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比例最高的也是壮族(2346%),其次是朝鲜族(18.59%)和赫 哲族(1844%);高中文化程度比例较低的是柯尔克孜族(7.73%)、达斡尔族(9.4%)和 满族(9.8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比例最高的是回族(34.33%),其次是朝鲜族(33.7 %);比例较低的有蒙古族(22.76%)、满族(24.04%)和柯尔克孜族(24.59%)。满族 (45.59%)、柯尔克孜族(45.86%)、蒙古族(43.56%)的小学文化程度比例较高,而壮 族(31.21%)、回族(34.31%)、朝鲜族(34.78%)的小学文化程度比例相对较低。文盲 率最高的是蒙古族(23.7%),其次是柯尔克孜族(22.11%)、达斡尔族(21.78%);文 盲率较低的是朝鲜族(10.65%)、壮族(1109%)和锡伯族(12.56%)。少数民族文盲、半 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满族、蒙古族、回族和朝鲜族,达17.9万人,占少数民族文盲、半文盲 人中的9684%。壮、朝鲜、回等民族的人口总体文化素质较高,柯尔克孜、蒙古、满等民族的 人口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1982年,全省少数民族6岁及6岁以上男性人口中,受教育的比例占8702%;6岁及6岁以上 女性人口中,受教育的比例为77.87%。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男性为11.83%,女性为23. 86%。在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中,男性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且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这种差距 明显增大。小学文化程度男性占52.99%,女性占47.01%;初中文化程度男性占5709%,女性 占42.91%;高中文化程度男性占56.96%,女性占43.04%;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中男性占75. 77%,女性占24.23%。文盲、半文盲人口中男性占35.85%,女性占64.15%。
    1982年,各少数民族受教育人口,在小学时的男、女比例基本相等,有的民族女性的比 例甚至高于男性。女性人口的较早辍学,反映在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上,差距明显拉 大。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都是女性远高于男性。
    三、专业技术人员状况
    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黑龙江省有专业技术人员122.5万人,占全省总 人口的3.75%,占全省在业人口的9.2%。1985年,全省地方全民所有制专业技术人员共有5 4.1万人。
    (一)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构成
    按照人口普查职业分类标准,1982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为11个中类,其中科学研究人 员394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0.32%;工程和农村技术人员14.3万人,占11.70%;科学技 术管理和辅助人员1.3万人,占105%;飞机和船舶技术人员1474人,占0.12%;医疗卫生技 术人员20.1万人,占1644%;经济服务人员40.4万人,占32.99%;法律工作人员1.6万人 ,占0.50%;教学人员41.3万人,占33.74%;文艺、体育工作人员2.3万人,占1.86%; 文化工作人员1.6万人,占1.27%;宗教职业者43人,占0,004%。1985年,在全民所有制技 术人员中,自然科学人员为28.2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2.02%;社会科学人员26万人, 占47.98%。在自然科学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10.4万人,占36.75%;卫生技术人员9.3万 人,占33.07%;教学人员5.3万人,占18.68%;农业技术人员2.6万人,占9.38%;科学 研究人员5974人,占2.12%。在社会科学人员中,教学人员16.2万人,占62.34%,会计人 员6.6万人,占25.27%;统计人员1.7万人,占6.64%;文艺人员5257人,占2.02%;经济 人员3281人,占1.26%;新闻出版人员3092人,占1.19%;图书档案人员1291人,占0.50% ;体育教练人员744人,占0.29%;科学研究人员606人,占0.23%;外文翻译人员428人,占 0.16%;工艺美术人员244人,占0.09%。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城乡构成
    1982年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城镇有76万人,占总数的62.42%,其中市占42.60%, 镇占19.82%;县(不含镇)为48万人,占总数的37.58%。
    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飞机和船舶技术人员、宗教职业者、科学技术管理和辅助人员、工 程技术和农林技术人员四个职业,城镇所占比重均在90%。县(不含镇)相对较高的专业技术 人员是教学人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经济业务人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性别构成
    1982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中15~29岁有50.9万人,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41.5 6%;30~54岁有69万人,占56.34%;55岁以上有2.6万人,占2.1%;年龄中位数为32.45 岁。从中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构成看,宗教职业者年龄中位数在55岁以上,科学技术管理 人员和辅助人员、文艺体育工作人员年龄中位数低于30岁,其余均在30~40岁之间。1985年 ,全省全民所有制专业技术人员中,30岁及以下有15.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8.28%; 31~55岁有3.8万人,占69.75%;56岁以上有1.1万人,占197%;年龄中位数为37.07岁。 自然科学人员中,30岁以下有7.9万人,占自然科学人员的28.11%;31~55岁有19.6万人 ,占6960%,56岁以上有6447人,占229%;年龄中位数为37.97岁。社会科学人员中,30岁以 下有7.4万人,占社会科学人员的28.46%;31~55岁有18.2万人,占69.90%;56岁以上有 4257人,占164%,年龄中位数为36.34岁。
    从性别构成来看,1982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所占比重为46.28%,其中,女性所占 比重大于50%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科学技术管理和辅助人员(8164%)、文化工作人员(63 .62%)、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5.58%)、教学人员(50.76%);女性所占比重在20~50% 之间的,有经济业务人员(47.52%)、文艺体育工作人员(36.11%)、科学研究人员(26 .01%)、宗教职业者(2325%);女性所占比重低于20%的,有工程技术和农林技术人员(1 5.72%)、法律工作人员(13.58%)、飞机和船舶技术人员(1.97%)。
    (四)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构成
    1982年,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毕业和肄业所占比重为10.43%,高中及中专占4 5.54%,初中占3623%,小学占734%,平均受教育学年数为9.37年。
    专业技术人员中,科学研究人员(平均学年12.54年)文化程度最高,其次为工程技术 和农林技术人员(10.67年);平均学年在10~9年之间的有教学人员(9.84年)、文化工 作人员(9.62年)、医疗卫生人员(9.20)、科学管理和辅助人员(9.20年);平均学年 在9~8年之间的有文化体育工作人员(8.43年)、经济业务人员(8.04年);低于8年的是 宗教职业人员(7.70年)、飞机船舶技术人员(7.34年)。
    据《黑龙江统计年鉴》(1985)记载,自然科学工作人员中的研究生、大学、中专文化 程度人员所占比重均高于社会科学人员,且文化程度越高差距越大;其高中和初中以下则低 于社会科学工作人员。自然科学人员中,科学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均高于 50%,其余三种职业则以中专程度比重最高。社会科学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50%以上 的是科学研究人员、外文翻译人员、新闻出版人员,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较高的是会计 人员、统计人员和文艺人员,其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含量均在12%以下。
    (五)专业技术人员的民族构成
    1982年,在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中,汉族占94.53%,少数民族占547%。在少数民族人 口专业技术人员中,以满族居多,其次是朝鲜族,再次为回族。在5个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人 口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本民族人口比重,高于汉族水平的有朝鲜族、回族和达斡尔族,低于 汉族的有满族和蒙古族等。
    (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构成
    据1985年《黑龙江统计年鉴》(社会)记载,全省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4. 9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396人,占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的4.90%。高级技术人员 中,最多的为正、副主任医师,有977人,占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的40.78%;其次为正、 副教授785人,占32.76%;正、副研究员203人,占8.47%。在高级技术人员中,高级会计师 、高级统计师、副研究馆员各有1人,工艺美术人员中无高级职称者。在中级技术人员中,以 工程师职称比重为最高,有2.2万人,占47.03%;主治医师4.8万人,占17.90%;再次为 讲师4530人,占9.74%。在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中,高级占中级以上职称比重最高的是教学人 员(14.77%),其次为外文翻译人员(11.11%),再次为卫生技术人员(10.51%);最低 的是没有高级职称的工艺人员,其次是会计人员(0.038%),再次是统计人员(0.14%)。
    在中级职称技术人员中,女性人口所占比重仅为16.53%。在女性技术人员中所占比重最 高的职称是馆员(39.58%);女性所占比重在20~30%之间的有讲师、主治医师、统计师、 翻译;女性所占比重在10%以下的有农艺师、工程师和经济师。在高级职称中,女性所占比重 仅为12.85%。而在正、副主任医师中,女性占65.26%,其次为正、副教授,占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