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华民国前期人口就业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落入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统治之下。地方财 力 短缺,军阀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各业得到了发展。
    一、工矿业人口就业
    20世纪初,由于河北、山东等地连年天灾和战乱,使很多破产农民移居黑龙江地区。黑 龙江地方政府出于抵御外国入侵和增加税收来源的考虑,采取了招垦措施,提供了许多优惠 政策,使关内北方各省农民向黑龙江地区迁移形成了高潮。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也由 过去的396万垧增加到731万垧,初步形成了松嫩平原、松花江中游、三江平原及牡丹江流域 等农业产区。1932年,黑龙江西部地区已有农户49万户,占总户数的78.46%。
    在这个时期,黑龙江地区矿业生产有所发展。1914年,黑龙江西部地区有矿业36家,职 工1.2万人。当时,重点采金区为黑河、合江、牡丹江等地。黑河所辖金矿仍以漠河、呼玛 、观音山3个金矿为主。漠河金矿有矿工7000人;奇乾河金矿有矿工2.5万余人;梧桐河产金 区1917~1918年为开采最盛时期,矿工高达1万余人。1930年,穆棱县亮子河楸皮沟和桦川县 太平沟、柳毛河4个矿区有矿工2.5万余人。黑龙江地区煤矿业生产也有了新发展。1919年, 设置了矿务局,采取了保护民间采矿的措施,申请开采矿区激增。但真正获得发展的只有中 俄官商合办的穆棱煤矿和鹤岗煤矿公司。
    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黑龙江地区民族资本工业进一步发展 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殖民地的经济侵略,同时 又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加之农村两极分化,一部分农民破产,流入城市成为廉价劳动 力。这些都促进了黑龙江地区以粮油加工为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代工厂分布范围逐渐从中心城市扩展到邻近县镇。工厂数量从1912年的49家,猛增到 1914年的142家,职工人数达到9236人。据16个县的调查,已有轻工业、手工业作坊260家, 职工2576人,其中制油业503人、烧酒业806人、砖瓦业132人、五金业237人、其它企业962人 。1914年,在哈尔滨新开了两座啤酒厂和5家酱油厂。随后,在齐齐哈尔、安达、呼兰、阿城 、一面坡先后建立起制糖、火柴、酿酒、肥皂等工厂。
    在此期间,一批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牧垦殖公司出现了。1915年,创办了呼玛三大公 司,不仅雇工进行麦场生产,还在制粉厂加工面粉。绥滨还有五大火犁公司等。林业资源也 得到开采。据1924年不完全统计,仅呼兰、通肯河流域的8个县就有10多个森林采伐公司,招 聘砍伐木材把头近百人,伐木工人有几千人。
    1915~1919年间,宁安、牡丹江、尚志等地各建起1家机器制油厂,1919年,双城一地建 有5家油坊。1920年时,哈尔滨机器制粉厂已发展到21家,北满其它地方有12家;哈尔滨有棉 纺织厂5家,针织厂60余家。随后,在齐齐哈尔、安达、呼兰、阿城、一面坡等地建起了纺织 厂。1921年,哈尔滨有民族资本机器制油厂35家、外国油厂4家。是年,哈尔滨及傅家甸各工 场(厂)已有工人2.5万人。据对哈尔滨9个行业的1.2万名工人按年龄统计,17岁及以下童 工占总数的3.6%,18~35岁青年占94.5%,36~44岁占1.2%,45岁以上仅占0.7%,平均年 龄为25.5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制粉业和制油业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北满21个城 镇共有面粉厂53家,在阿城、双城、呼兰、宁安、富锦、依兰、安达、绥化等县均设有面粉 厂,共有147家油坊。一些规模大、设备新的针织厂在哈尔滨也建立起来了,如良有针织厂、 同记工厂针织部等。
    在轻工业发展的同时,机械修理业和其它行业也有所发展。黑龙江修械所在民国时改称 为黑龙江省修械厂,员工近70人,工人最多时达到500人;哈尔滨铁路工厂生产工人也达200 0多人。1913~1919年,中国商人在哈尔滨、讷河、克山等地办起了116家私人铁工厂,1930 年已达121家。在该时期建起的民族资本电厂约有34家。齐齐哈尔广信电灯厂职工从1911年的 35人增加到1928年的141人。
    1929年,黑龙江地区轻工业已发展为多种行业,有面粉厂242家、火柴厂2家、造纸厂7家 、酱油厂11家、制糖厂7家、制油厂143家、毛织厂47家、肥皂制造厂3家、皮革厂64家、木材 厂177家、印刷厂47家、酿酒厂95家、棉织厂11家、染色厂80家、窑业86家、石灰业1家,总 计984家。在黑龙江西部地区,毛棉纺织、铁工、车辆、印刷、制油、造纸、窑业、制革、酿 造、粮米加工、制粮、木材各业工人共有8816人。哈尔滨民族工业厂家职工人数约为6000人 (缺31个工厂职工数)。哈尔滨市(不包括滨江县所属之道外)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有职工 4578人,其中由中国人经营的企业有2289人,俄国人经营企业2000人,日本人经营企业289人 ;成年男子3508人,女工和童工1070人。民国以前齐齐哈尔无产业工人,1931年产业工人数 达2741名。
    二、商业人口就业
    中东铁路通车后,外商接踵来到黑龙江地区,除少数散布于中东路沿线及各商埠外,大 多数集中于哈尔滨。1921年,哈尔滨有外商1335户。1930年,外商已达1809户,其中俄商13 36户、日商247户、英商18户、法商6户、德商25户、美商33户、其他外商144户。外国人在哈 尔滨还设有60余家银行。
    黑龙江地区民族商业在与外商角逐中也艰难地得到发展。商业店铺逐渐增多,从业人员 增加,经营范围扩大,门类也较为齐全,有买卖业、杂货业、银行业、信托业、饮食服务业 等。1913年,佳木斯有商店42家。1916年,依兰有商户(包括工业与手工业)210多户,5年 后,达到700户。1927年,哈尔滨有民族商户965家,约占总商户数的41.9%。当年,哈尔滨 及傅家甸共有中、外大小商店雇员1.5万人;齐齐哈尔全城商业有64个行业,1086户,职工 14573人;依兰商户有700户。1927年,哈尔滨就业人口有2.5万人,其中男性19272人,占7 7.76%;女性5511人,占22.24%。1930年,哈尔滨有民族商户7600余家,雇佣职工1.4万人 ;依兰商户发展到900户。1931年,佳木斯有商户260家,就业人员有2312人;鸡西梨树镇的 商铺和商贩已达到112户,就业人员有2000余人。
    民国初期,齐齐哈尔人口的职业构成,主要是以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农民及打零工的 劳动者占大多数。
    据《黑龙江省第二次统计报告》记载资料算得,1914年(民国3年),黑龙江西部地区各 县有职业人口119.5万人,其中官吏756人,占0.06%;公吏866人,占0.07%;教员877人, 占0.07%;生徒2.9万人,占2.43%;僧侣1492人,占0.12%;律师6人;记者2人;医生25 99人,占0.22%;农业88.2万人,占7384%;矿业424人,占004%;商业8.6万人,占7.14 %;工业6.5万人,占543%;渔业4347人,占0.36%;杂业4.8万人,占404%;劳力7.2万人 ,占604%;娼妓1184人,占0.1%。
    1931年,在《东北统计年鉴》资料中,除因滨江、宝清、虎林、珠河、饶河、青冈、克 东、德都、富裕、奇克等县未报数据外,黑龙江地区各县政府汇总上报在业人口为364.8万 人,其中农业者为268.5万人,占各业人口的7360%;工业者为24.5万人,占6.7%;商工者 28.3万人,占7.76%;学界34.9万人,占9.55%;军界为6.2万人,占169%;政界为2.5 万人,占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