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人口发展速度加快,先后经历了两次人口增长上升和
两次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人
口生育政策力度的不断增强。
1949年至1958年是人口持续增长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观,
刺激了人口的结婚生育,而人口死亡率则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了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据统计
,1949年全省总人口为1011.9万人,到1952年总人口增至1110.5万人,3年增加了98.6万
人。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总人口为1189.7万人。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出
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195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高达43.3‰,人口死
亡率为11.12‰,自然增长率高达32.2‰。同期外省人口迁入黑龙江省也出现高峰,1954~
1958年,全省净迁入人口为190.8万人。
1959~1973年是人口起落变化最大的时期。1958年以后,由于国家某些政策的失误,加
之自然灾害等因素,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人口发展也出现了很大变化。1961年人口出
生率下降到27.26‰,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年份,人口死亡率上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最高水平。从1962年起,全省经济形势出现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人口增长率开
始上升,出现了补偿性生育高峰。特别是1963年人口出生率高达45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6.5‰,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尤其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人口生育上的无政府主义盛行
,人口出生水平处于增长幅度最大的阶段。
1974~1985年,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从70年代起,全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活动,人口
发展开始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人口政策,狠抓计
划生育工作,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人口生育取得了显著成效。19
75年,人口出生率为21.7‰,死亡率为54‰,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6.3‰。到1985年,人口
出生率已下降到15.04‰,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28‰,与1963年最高峰相比,人口出生率
下降了30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了26个千分点。实行计划生育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社会
抚养费,大大减轻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给人们所带来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就
业等方面的压力,使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生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黑龙江省自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第7号文件下发以后,各级计划生育
部门的工作重点,已由强迫命令转向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通过宣传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
认识到生育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繁荣。
各级党政部门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实行了人口目标管理,计划生育业务部门实行层层任
务承包责任制,把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供应等工作一直承包到村、屯的计划生育服务
员。在克山县的227个村屯中,已有175个村建起了计划生育宣传阵地,设有宣传图片、卫生
知识手册,避孕药具柜和各种统计图表。工作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经常深入到街道
、村屯走家串户宣传计划生育,为育龄妇女提供节育和保健服务。绥棱等县计划生育部门在
全县开展了宣传服务到户、生活服务到户、信息服务到户、技术服务到户的“四服务”活动
,并与卫生部门配合建成了方便群众的技术服务网。通过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几千年旧的生育观念在逐渐转变。人们的婚育观念由盲目生育转变为有计划生育;由多子多
福转变为少生、优生;由早婚、早育转变为晚婚、晚育,这是黑龙江省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
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生育率下降,胎次结构趋于正常
自50年代后,黑龙江省经历了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过渡。五六十年代,育龄妇女人
均生育六七个孩子;70年代以后,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均生育3.9个孩子;80年代
,妇女平均生育2.3个孩子。
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
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以
后,全省妇女生育胎次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79~1982年,一胎率逐渐上升,二胎率逐渐
下降。1982年与1979年相比,一胎率上升了21.27%,多胎率下降到12.33%。
黑龙江省从1963年开始抓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计划生育
工作一度中止。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建立
了省、地、市、县各级计划生育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组),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本职
工作、懂业务、素质高的计划生育队伍与技术骨干,广泛宣传了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基础知
识,制定了若干具体的生育政策与实施办法,总结了许多成功的工作经验,如富裕县(代表
内地县)、黑河市(代表边疆县)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如孕前管理、无计划外生育村、人
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等经验,都在全国进行了推广,人口生育的科学化、系统化、信
息化管理新秩序正在建立。
四、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已由50年代
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
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70年代以前,黑龙江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两次生育高峰,使出生人口剧增,
少儿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型。1958年,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38.0
3%,1964年上升到45.23%,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只占2.91%。全省人口年龄中位数仅为1
7.7岁。实行计划生育后,全省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到1982年第
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34.8%,老年人口上升到3.42%。
黑龙江省第二次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比全国晚3年,即在197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由25.
82‰逐步降到1982年的15.52%。1983~198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
水平。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少儿比重降低和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使人口老龄化趋势加
快。老年人口平均增加量逐步增高。1953年至1964年全省老年人口平均增加3.1万人,1964
年至1982年平均增加4.3万人,1982年至1985年平均增加5.2万人。老年人口增长率高于总
人口的增长率,1964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递增率比总人口低1.1%,人口呈典型的年
轻型。由于70年代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转呈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1982
年与1964年相比,老年人口递增率为3.4%,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比重逐步上升
,1964年,老年人口比重仅为506%,人口类型属典型年轻型人口。随着出生率下降,全省已
进入成年型人口。
五、人口素质得到提高
由于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全省人口素质有
了明显提高。
人口预期寿命延长。1949年以前,全省人口平均寿命不足35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大幅度
提高,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81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68岁
,特别是市、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0岁以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而全省百岁以
上“老寿星”共有33人,占全国百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0.86%。
人口死亡率(包括婴幼儿死亡率)降低。随着妇幼保健工作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全
省人口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下降到1985年的4.76‰。由于经济状况好转,社会生
活趋于安定,特别是卫生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接生后,大大减少了由于接生方法的不
科学所造成的婴儿死亡,使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1955年省内婴儿死亡率已下降到7006‰,
1956年进一步降至57.68‰。在3年困难时期,全省婴儿死亡率有所回升,经济形势好转以后
,婴儿死亡率又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趋势。1978年,国家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实行了“儿童保
健系统管理”和“科学接生、住院分娩”两种制度,使婴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据1982年第
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1981年婴儿死亡率已降到34.69‰。与1949年相比,下降了170个千
分点。
人口文化普及程度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狠抓了文化教育,大
力普及文化知识,使全省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
计算,全省人口的识字率为77.83%;全省12岁及以上年龄人口不识字或初识字的文盲、半文
盲为524.9万人,文盲率为22.17%,比全国低9.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列第6位。中国共产
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调整了教育结构,加强了成人教育和岗位文化、专业技术培
训,改善和提高了社会劳动者的文化构成与知识层次,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全省在业人口中有88.69%的人是有文化人口。
由于党和政府一直把加快边疆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先后有几十万知
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黑龙江省,改变了全省人口知识结构,对提高知识分子在
总人口中的比重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仅从每万人平均拥有大学在校生的人数看,1949年是
4.67人,1978年增加到10.62人,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平均每万人中拥有大学
在校生人数增加到13.22人,比1949年增长了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