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招 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各地区和单位为了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除了 采取计划调配、吸收录用和培训等方式外,还采取招聘的方法,从省内、外招聘急需的专业 技术人员。黑龙江省和松江省人民政府,遵照东北人民政府的规定,去东北行政区以外招聘 干部时,事先将需要人员的条件及计划报东北人民政府人事部,经向中央请示批准后再行办 理。在此期间,黑、松两省从南方省、市共招聘、调配了两万余名大、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 干部。从而,缓解了黑、松两省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急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黑龙江省轻工业的技术力量越加显得 不足。根据国家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在统筹全局前提下,对不同部门技术力量的余缺加 以适当调剂,积极支援轻工业发展的精神,中共黑龙江省委于1982年7月,批转了省科技干部 调整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为轻纺食品工业充实加强科技干部的报告》。省委要求全省充实 和加强轻纺食品工业技术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外省行之有效的经验,采取多种办法 ,多种渠道解决。并且同意全省有计划、有领导地在一定范围内招聘技术人员。招聘的范围 一是到外省(市),主要招聘技术水平比较高,黑龙江省内解决不了的专业技术干部。考虑 到黑龙江省地处边疆,寒冷期长的情况,参照兄弟省、市的经验,对招聘来的科技干部给予 如下优厚待遇:(1)凡是招聘来的科技干部优先解决住房,原则上由用人单位解决,企业确 有困难解决不了的,可由企业主管部门统一解决,也可以由市、县统筹解决。(2)凡是从外 省(市)招聘的科技干部,如有符合就业条件的子女,劳动部门可安排1名到全民所有制企业 就业。劳动指标由省统筹解决。(3)其爱人同来,按原来的工作性质安排工作。如原来是两 地分居的可以一同调来。如家属是农村户口的,允许其爱人和符合随迁条件的子女进城落户 。(4)从外省(市)招聘的科技干部,可由招聘单位发给一次性御寒补助费。(5)对应聘 干部本人增加大体等于一级工资的技术岗位津贴。招聘办法由各地、市自己拟定,招聘方案 经省批准后,可在全国性报纸刊登招聘广告。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只限于省辖市和牡丹江、 佳木斯两市到省外招聘。各县主要立足于本地,有计划地搞好调整和挖潜工作,一般不到外 省(市)招聘。二是省内招聘。这种办法主要适用于技术干部奇缺,地区偏僻和企业条件差 的系统或单位。目前只限于二轻系统和边远地区。除边远地区可在省内各市、县招聘外,大 、中城市和内地县只在市内和地区内招聘。除了从社会上招聘一部分自学成才的以外,主要 从国营大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招聘。省内招聘,也要有一些适当的优厚条件,但要考虑 到既能吸引科技干部应聘,又不能影响本企业原有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在省内招聘的原则是 :大城市不能挖中、小城市的人才,全民企业不能挖集体企业的人才,内地不能挖边疆的人 才。各地招聘必须经省批准。
    截止1982年9月,黑龙江省已为轻纺食品工业招聘科技干部63人。齐齐哈尔、牡丹江两市 ,经省批准在报纸上刊登了招聘广告。省人事局还派人到北京,在劳动人事部、北京市人事 局的支持下,从中直和北京市有关单位以及其它省、市招聘了一批科技干部。全省许多市、 县通过各种渠道,从轻纺工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丹东等市,临时 聘请了一批工程技术干部,协助一些轻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如牡丹江毛纺厂生产的毛毯, 由于工艺水平低,销路很不好。后来,牡丹江毛纺厂从北京毛纺厂请来10名工程技术干部, 帮助改进了别花机和工艺设计,使毛毯的质量和手感两大关键问题得到了解决。产品不仅畅 销全国21个省市、70多个点,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
    1983年3月,黑龙江省人事局在全省干部科长会议上指出,实行干部招聘制度,是计划调 配的一种补充形式。因此,各地可以在社会上招聘,也可在职工中招聘,以解决一些地区和 单位用人的急需,促进干部的合理流动。各地要象牡丹江市那样,派强有力的考核组,对应 聘人员进行考核。从省外招聘科技干部,不能招边疆省份和大三线的人员。要开辟新的招聘 途径和办法,采取定期聘用的办法。应聘人员可不带户口,不带粮食关系,不随迁家属,期 满后返回原地工作。
    4月,黑龙江省人事局等6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从外省市招聘技术干部几个问题的通知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从外省、市招聘一批黑龙江省短缺的专业技术干部,以适应国 民经济调整的需要的指示精神,在《通知》中规定:(1)经批准招聘的专业技术干部及其家 属,凭省人事局签发的《招聘技术干部落户证明》,公安部门给予落户。原不吃商品粮的职 工配偶、未成年子女、丧失劳动能力的直接供养的老人、符合就业条件并经劳动部门批准就 业的子女可以随迁,转吃商品粮,不占落城镇户口指标。(2)招聘单位或主管部门负责安置 1名符合就业条件的子女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3)由招聘单位发给一次性御寒补助费。 补助标准按其家庭人口计算,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的每人发150元;到其 它市、县的每人发200元。(4)对应聘干部本人增加大体等于一级或两级工资的技术岗位津 贴,由招聘单位支付。黑龙江省各地采用招聘的办法,解决了人才缺乏的问题。素有“北极 村”之称的全国高寒之最的黑龙江省漠河县,一次就在内地招聘了36名高质量的中、小学教 师。其中,大学本科与专科毕业生34名,还有2名中专外语毕业生,使全县教师队伍素质有了 提高。在1984年高考时,全县72名考生中有5人考上大学30人考上中专。1985年又有11人考上 大学,84人考上中专,成为全省的“新闻”。地处中国东北角的同江县,从全国6个省、11个 市、县招聘了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1984年4月,黑龙江省人事监察局转发了国家劳动人事部《关于做好招聘工作的通知》。 根据《通知》的要求,黑龙江省规定:招聘工作要本着以内部交流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 则,首先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尽量使用好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基 础上,再根据需要和可能以及能够提供的条件,采用招聘的办法。招聘工作要有领导、有组 织地进行,凡要求在本地、市内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由招聘部门、单位提出,经行署、市 人事部门批准并组织进行。凡要求在省内跨地、市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由招聘地方和单位 先征得所在地行署、市人事部门同意,并报省人事监察局审查批准后,再组织进行。凡要求 到外省、市招聘的,在取得被招省、市的同意后,经省人事监察局审查同意后,报劳动人事 部审批。在招聘中,要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干部流向。除要认真执行全国的控制范围外,在省 内,不得到大兴安岭、黑河地区和伊春市、合江地区、牡丹江市、鸡西市等国家确定的边远 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招聘干部。
    1981年6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批转省委组织部、省人事监察局制定的《关于改革 干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下放干部人事权限的十项暂行措施》。其中规定:允许企业招聘 专业技术干部。跨省、市招聘的,经省人事监察局审查同意,报劳动人事部审批。在本省范 围内跨地、市招聘的,凡符合干部合理流向规定的,经地、市人事部门审查同意,报省人事 监察局审查批准后,企业之间可直接办理手续。在本地、市招聘的,经行署、市人事部门批 准。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省外招聘的,都凭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的有关手续,由户籍管理部 门按规定办理落户。当年,黑龙江省共招聘了69名专业技术干部。
    1985年7月,黑龙江省人才开发流动服务中心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 神,组成了招聘小组到上海开展引进人才工作。在上海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 通过各种宣传工作,广泛地建立了联系,引起了上海各界很大震动和关注。经过两个多月的 工作,报名愿来黑龙江省的有500多人。经过考核、协商,第一批拟引进50人,还签订了几项 技术开发合作项目的协议。至当年底,从上海应聘来到黑龙江省的共计32人。其中,在职人 员11人,占34.4%;非在职人员21人,占65.6%;专业技术人员9人,占28%;教师10人,占 31%;技术工人13人,占41%。具有中级职称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共20人,占63%。招聘的32人分 布在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大庆、双鸭山、鹤岗市和黑河、松花江、大兴安岭、绥化地区。应 聘时间:1年以内的16人,2至3年的16人。这批应聘人员,绝大多数较好地发挥了作用,深受 欢迎。应聘到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一中的7名教师,全部担任高中教师,使该校教学水平有大 幅度的提高。原上海麻纺厂一名退休工程师,应聘到兰西亚麻纺织公司,先后为该公司测绘 出13种机器的230张零部件图纸,其中,进口设备零件图纸208张。对公司引进设备备件国产 化做出了很大贡献。此外,全省还从其他省、市招聘了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