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技术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和松江两省为发展经济,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科学技
术人员。为此,两省对科学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贯彻了“从实际出发,从长远打算”的方
针。
1952年,黑龙江省开办了5所正规的技术学校。其中有工科技术学校、工业初级技术学校
、会统学校、基本建设工程技术学校和机耕学校,共培训技术人员3383人。为发展农业生产
,黑龙江省人事厅及时训练了新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业干部166人。同时,为发展农业
机械化事业,黑龙江省人事厅招收了200名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到机耕学校学习。
1953年,党中央颁发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现
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的国家,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黑龙江省被列为建设重点
。在这个时期,黑龙江省加强了对科学技术干部的培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种是正
规学校长期培养;一种是边干边学,送有关研究单位短期实习、培训等等。全省的科技干部
队伍在数量和素质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提高。当时,黑龙江省有工业、农业、拖拉机、
医士、护士、助产士等技术学校6所,还有普通师范与专门学校36所,共培训科技干部8667人
。还有67名科技干部被送往东北局学习。
1954年,为了满足全省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黑龙江省又相继新建了林业技术学校、商
业初级学校、中级工农师范学校、畜牧技术学校。当时,各种学校的正规化办学仍然解决不
了黑龙江经济建设发展对科技人员的需要。因此,又相继开办了基建、工业、工业技术培训
班和各种训练班19处。这些长短期培训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开设一定专业技术课程,
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
1955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知识分子问题七人小组办公室在对全省知识分子工作的全
面规划方案中提出:全省要根据需要,开设或改进工、农、林等专业的研究工作机关,加强
对科技学术研究组织的领导,组织省内的科学技术交流与省外的科学技术交流,以提高全省
科技人员的水平。各有关单位要组织本部门高级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确定专门题
目,限定时间解决本单位生产技术或学术方面一些实际问题。发动科学技术人员、教育工作
人员、卫生医务人员、文化技术人员继续学习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
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要注意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吸收其
中一切能为中国服务的东西。培训科技人员学习俄文和其它有用的外语,争取在两年内能达
到借助字典阅读苏联原文著作的水平。加强培养新生的科技人员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为科
技人员的培训、培养创造便利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合理使用现有的知识分子
,尽力做到学以致用。要减少会议次数,缩短会议时间,精减行政手续,调整兼职和社会活
动,使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要保证“高级知识分子每
周至少有5/6的工作日,即40小时的时间直接用于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注意培养少数民族
知识分子,以满足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956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制定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规划方案》。《方案》中对有关单
位和部门1962年以前在培养教育新的科技人员工作上,提出了要求:哈尔滨市的高等学校,
应通过各种形式和有效办法,把现有的65名教授、副教授中的1/2培养成为接近苏联专家水
平;把现有的316名讲师中的2/3培养成为副教授或教授;把现有助教中的绝大部分人,培养
成为讲师和副教授。全省各厂矿的工程师和高级知识分子,要通过带徒弟或其它方法培养出
2—3名高级技术人员;医务部门要培养出掌握先进医学知识,能解决较难病症的中、西医医
师和专家。
为了培养教育一大批科技人员,黑龙江省扩充和增设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1956年
开始,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扩大为黑龙江省师范学院,学院设语文、数学、化学三个系;
为了培养提高中学师资,开办了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为培养农业水利科技人员,建立了农业
机械学院和中等水利学校;为培养医务科技人员,增设了中级医务干部进修学校;为培训少
数民族科技人员,在齐齐哈尔民族师范中,增招一个高中班。这个时期,全省在中、小城市
、县城和大城市共建立图书馆80个;在哈尔滨市建立了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图书馆。从而,为
科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57年“反右”斗争和1958年“大跃进”运动相继开始。黑龙江省高等院校的一些高级
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被打成“右派”,强化改造,使全省科技干部的培养教育受到了影
响。国务院“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下发后,黑龙江省一大批干部包括一批科技干
部下放劳动锻炼。对科技干部的培养教育除了正规化办学,基本上是通过下放到工、农业生
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进行的。
1960年3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了干部教育处,负责全省科技干部的培养教育
。当时主要是贯彻执行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又红又专”的指示,注
重了对科技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1964年8月,黑龙江省科委科技干部管理局制定了《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草案》中要求:(1)对科学技术干部的培养教育,必须贯彻执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
研究、教学和生产相结合,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
科学技术水平,逐步达到又红又专的要求。(2)各级组织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民经
济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短期的与长期的科学技术干部的培养教育计划。(3)科技干部
要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著作,学习时事政策。(4)科技干部的业务学习,应当结合工作
需要,以自学为主。在边干边学的前提下,通过总结经验,开展学术活动。组织脱产进修,
互教互学等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对于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干部,
还应当通过专题研究、讲学、必要的国内外考察等方法,逐步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对
于青年科学技术干部,要放手使用,根据工作需要和不同对象,有计划地采取业余教育进行
专业培养。对从工农中提拔的科技干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在职或脱产学习文化和科学
技术理论。(5)对有特殊才能,努力钻研、成绩优异的科技干部,要开列名单按人制定培养
计划,进行重点培养。(6)组织科研、教学、生产三个方面的科技干部互相参观、考察、实
习、进修、讲学、交换资料,开展各种科学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黑龙江省各科技干部管理部门按照要求,有计划地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肇东县重视对
现有的225名科技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的政治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有很大提高。其中,有12人
担任了中学副校长,正、副教导主任和县医院主治医师;有55人成为各部门的骨干力量;有
21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常县对科技干部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积极培训,造就了一支38
6人组成的科技干部队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黑龙江省的培训机构被“砸烂”,科技干部培训教育的规划、
方案也功亏一篑。全省科技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处于瘫痪的状态。
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鼓吹下,“政治”冲击了一切,科技干部业务荒疏,知识贫
乏,缺乏专长。但是,黑龙江省绝大多数科技人员在艰苦的岁月里,仍然怀着赤诚的爱国之
心和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克服不正常的处境,顽强坚持着自学,坚持科学研究。柳河“五
·七”干校有的学员因把技术操作规程夹在《毛主席语录》本里,借此钻研技术,而受到了
批判和斗争。1972年,全省参加工业科学试验的技术骨干达19万多人,参加工矿企事业科学
试验活动的科技骨干4.3万余人,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进行了拨乱反正。黑龙江省科技干部的培训教
育工作,开始逐步恢复。197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培养、培训科技干部工作提到
议事日程上来。在全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并鼓励自学成才。尤其是成人在
职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高等教育网络:企业和机关办的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广播电
视大学,各种干部学院,全日制大学办的函授大学。这些高等教育阵地,为全省培养教育了
一大批科学技术干部。
1978年至1979年全省有近万名科技干部取得了相当大专以上的毕业学历。全省各部门,
各地、市、县还积极创造条件,为保证科技干部培训教育经常化、系统化做了大量工作。大
庆市每年都拨出上千万元专款作为智力投资,用于学习交流、出国考察、请专家讲学、送外
培训。1979年以来,派往国外学习、培训、考察、技术协作的出国团组220个,达1000多人次
,遍及美、日、英、法、西德等20多个国家;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专家、教授900人
去油田讲学,举办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1460多场,参加学习的达25628人次。1980年以来,大
庆市先后成立了26个自然科学学术团体,参加学术团体的科技干部有7400多人。大庆为抓紧
科技干部的继续教育工作,陆续建立了四个专门培训科技干部的培训中心,分别进行新技术
理论、外语、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年培训科技干部近千人。各单位建立培训基地
34个,创办了4所职工大学,1所电视大学和各类函大、业大,为科技干部进行系统的知识更
新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据对1980年8月至1982年4月期间的统计,黑龙江省省直42个专门学会,共举办各种学术
报告会、讨论会、座谈会1022次,参加活动的科技干部有67600人次;举办各种技术训练班和
业余科技进修学校171期,培训在职科技人员14600人。
1982年,黑龙江省各地、市、县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技术培训以及各种形式的科学普
及活动,共建立了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协会、研究会1395个,科技干部参加99379人;组织放
映科技教育影片7600多场,编辑出版了大量科学普及报刊和资料。全省不少地、市建立了科
学普及画廊,有3个市、27个县搞起了“科普一条街”活动。全省还先后与日本、美国、西德
、加拿大、奥地利、马来西亚、泰国、芬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40名专家、学者,就58个学
科和专业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合作试验。全省参加这些活动的科技干部达12000人次;派遣出国
进行科技考察、讲学、参加国际会议的科技干部168人。这些活动使科技干部开阔了视野,促
进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1985年6月,黑龙江省根据全省科技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状况和国际、国内新技术发展形
势,决定成立黑龙江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负责全省科技干部的继续教育工作。7月,
哈尔滨、佳木斯、伊春、七台河、松花江、鸡西、牡丹江等9个地、市和省国营农场总局相继
建立了继续教育委员会。13个省级学会,4个地、市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一些大专院校、科
研单位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近200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培训阵地。
1985年6月,黑龙江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黑龙江省1985年至1990年科技干
部继续教育规划》。《规划》中要求:(1)高级科技人员结合业务工作,通过开展学术活动
、学术研究、整理文献资料、撰写论文、翻译外文资料、著书立说、编写教材等,掌握更加
广博的专业知识。(2)“文化大革命”前入学的大专毕业生和中级科技人员,要掌握有关新
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扩大和充实专业知识,解决补新补缺问题,掌握一种以上外语和一
、二种计算机语言,学会在从事的专业中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1980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
,要结合工作进行基本技能和外语的培训,锻炼独立工作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在
毕业后一年左右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达到中级科技人员水平。(4)中专毕业的科技人员要加
强专业基础理论的培训。对35岁以下的优秀人才,要选送到高等院校或有关部门深造。
《规划》中的继续教育途径是:要以开放性社会化办学为主,在职学习为主,专业培训
为主,实行分级培训、条块结合的培训体制。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考察、
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合作研究、以老带新、集中时间总结论著、自学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
工作。
实现《规划》的措施是:(1)加强继续教育阵地建设。继续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高等院校
、大的科研单位和各专业学会,要建立一些专门的继续教育院校,各系统和大型企事业也要
建立自己的教育中心。1985年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省和地、市两级继续教育阵地。(2)制定规
划,抓好落实。(3)保证科技人员的进修时间。(4)要发挥优势,加强协作,互相支援,
提高办学效率。(5)增加智力投资,切实保证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经费。(6)建立健全管理
制度。要把培养、考核、使用结合起来,把继续教育的成果作为聘用、任职、提级的条件之
一。
《规划》下发以后,哈尔滨、佳木斯等市、地相继制定了继续教育“七五”规划。全省
各市、地进一步加强了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人员少任务重,师资教材经费都十分短缺
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大力开展了继续教育工作。鸡西市1985年成立继续教育学
院后,先后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和大专班279个,接纳学员5093人次。其中,工程师级576人次
,助理工程师级947人次,技术员级1050人次。并购置了价值5万多元的教材、图书及设备,
还用4万多元购进一批微型计算机,建成了一个可供教学使用的微机室。大庆市各级领导把继
续教育工作做为份内工作,而且大部分单位都是主要领导亲自抓。1985年,大庆石油管理局
举办PC——1500计算机培训班46期,各级领导和工程师以上技术骨干1294人参加了系统学习
,及时掌握了油田实行局、厂、矿三级微机管理网络的主动权。经过各种继续教育形式的培
训,全市科技人员系统学习一门新技术的达27万人次,提高了广大科技人员的水平。哈尔滨
市加快了继续教育工作步伐,1985年一年内接受继续教育的科技人员就达12000余人,是前5
年的总和。
至1985年底,黑龙江省科技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就达15万人次,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
中,走在前列。并多次受到国家科委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表扬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