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军队转业干部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始终把军队转业干部岗前或岗位培训工作列为安置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培训工作的开展,缩短了军队工作与地方工作的距离,使军转干部较快地适应 了地方工作的需要。
    1949年至1953年期间的军转干部,多数是工农出身,政治素质好,但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为尽快地使他们适应地方工作的需要,黑龙江省对接收的军转干部,采取先学习后工作的 方法进行文化培训。主要是举办文化补习班或送各种文化学校、干校,进行一年左右的文化 补习,而后分配工作。
    1953年7月,黑龙江省海北转业干部文化校的215名学员(均为排级以上干部),经过一 年文化学习,全部分配了工作。
    1954年至1965年期间的军转干部的文化程度相对高了一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部 门急需补充干部。黑龙江省改变了培训方法,对军转干部采取先分配到工作岗位,而后在岗 位上边工作边学习。有条件的单位,还采取分期分批举办各种短期的文化、业务培训班,以 提高这些军转干部的文化、业务素质。
    1957年,黑龙江省把对军队转业干部的培养提高,列为经常业务之一。讷河县食品公司 采取“政治上关心、热情鼓励、量才使用、专人帮助、业务辅导”等方法,对军队转业干部 进行培养。在27名军队转业干部中,有17人被评为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1976年至1985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 ,黑龙江省的军转干部培训工作,由主要进行文化、业务培训转变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 式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由笼统单一科目改变为“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 实用专业科目。在培训场所上,由无固定场地转变为省和部分地、市建立军转干部培训中心 ,使军转干部培训工作形成网络,逐步向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方面发展。
    1985年,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利用党校、干校和部队营房等,共举办了21个培训班, 培训1984年军队转业的干部726人,占应培训人数的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