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荣
大荣,姓大氏,粟末靺鞨人。父乞乞仲象,是粟末靺鞨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曾附高丽。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为了防止高丽政权复辟,有效地控制高丽和靺鞨人,
唐朝将大批高丽人和一部分靺鞨人迁往内地。乞乞仲象父子及其部众被迁至营州(今辽宁省
朝阳市),同汉人生活在一起。
乞乞仲象、大祚荣父子二人及其部众,在营州生活长达30年。在同汉人接触中,在政治
、经济、文化、思想、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影响。乞乞仲象、大祚荣及其
部众,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一支具有创建本民族政权能力的政治力量。
营州是唐朝控制东北的军事中心。统辖区内,民族杂处。营州都督府都督赵文翙性骄沓
,数侵侮部下,引起不满。契丹大酋、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不堪凌辱,于
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联合其他部族,起兵反抗,攻陷营州,杀赵文翙。旬日聚
众数万,并向内地州府发起进攻。武则天调大军征讨,屡遭失败。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五
月,这次反抗被镇压。李尽忠死于军中,孙万荣被部下所杀。
参与李尽忠、孙万荣起事的,有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及其部众以及乞乞仲象、大祚荣及其
部众。武则天为了分化反抗势力,尽快结束战争,乃封乞田比羽为许国公,封乞乞仲像为震
国公,赦免其反叛罪。但乞四比羽拒不受命。乞四比羽、乞乞仲象、大祚荣及其部众,乘营
州被占,靺鞨故地空虚之机,率众离开营州,东渡辽水(今辽河)。武则天令右玉铃卫大将
军李楷固率兵追剿。李楷固击斩乞四比羽。这时,乞乞仲象已死,“骁勇善于用兵”的大祚
荣,率部避开正面兵锋,进行战略转移。李楷固领军追入靺鞨,越天门岭(今吉林省敦化县
境内的老爷岭山脉),“以迫祚荣”。大祚荣利用靺鞨人熟悉地势的有利因素,合集高丽、
靺鞨兵与李楷固决战。李楷固兵败而遁。
天门岭大捷,大祚荣名震靺鞨。又因兼并乞四比羽残部,收领不少来投的靺鞨人和高丽
遗民,实力大增。乃趁突厥南下,契丹重又归附突厥,断绝内地通往东北交通之机,向东进
军,来到太白山(长白山)东北坡的奥娄河(牡丹江)上游地区,在东牟山下,筑城自固,
向外扩张,发展势力,开始创建政权活动。
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依据唐廷对其父的“震国公”封号,自立为“震国
王”,建立了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都城设在“旧国”(一说在今吉林省敦化
县敖东城)。
为预防武周军进攻,巩固震国政权,以便在诸强中站稳脚跟,大祚荣除不断扩展实力外
,还“遣使交突厥”,并同新罗交往。
几年后,大祚荣势力更加强大。同时,突厥不断南下,严重威胁武周安全。为了对付突
厥,武周朝不得不“劳结诸藩”,改武力征讨大祚荣为“招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唐廷遣侍御史张行岌赴靺鞨招慰大祚荣。大祚荣接受招慰归顺唐朝,并遣子大门艺赴长安
朝谢,留为宿卫。
唐准备遣使册封,遇契丹、突厥连年寇边,“使命不得达”。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
二月,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卿赴靺鞨,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
辖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靺鞨去族号,按朝廷封号,专称渤海。
开元二年,崔忻西返长安途经辽东半岛,在今旅顺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并刻石题记,
永作纪念。石刻全文为:
敕持节宣劳靺鞨使
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
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崔忻刻石题记,是唐王朝和渤海关系史的重要文物,也是唐王朝册封大祚荣和渤海臣属
唐朝的实物见证。该石刻,后被日寇掠到东京,藏于内府。
大祚荣受唐册封后,不断遣使朝唐,贡献方物,密切了同唐朝的关系。渤海同内地的经
济、文化交往与日俱增。开元元年十二月,大祚荣遣子(名不详)朝唐,向唐廷奏曰:“臣
请就市交易,入寺礼拜。”玄宗许之。开元二年,渤海遣诸生6人入唐学习。开元四年,渤海
遣大首领朝唐。开元五年,又遣使朝唐。开元六年,再遣使朝唐,王子大述艺,留唐宿卫。
开元七年(719年)三月,大祚荣谢世,遣使赴唐告哀。唐玄宗深为哀悼,赠其为特进,
赐物五百段。并派左监门率、上柱国吴思谦摄鸿胪卿持节充使,前往渤海吊祭。国人上谥大
祚荣为高王。
高王在位22年,有胜兵数万,编户10余万,辖地2000里,即包括今长白山、松花江中上
游、牡丹江中上游、鸭绿江中上游等广大地区。其居民以靺鞨人为主体,其中有粟末靺鞨人
、白山靺鞨人、伯咄靺鞨人、安车骨靺鞨人和号室靺鞨人等。此外,还有一部分高丽遗民、
扶余后裔、沃沮后裔,以及部分契丹人。初步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多民
族聚居地,为渤海长期稳固奠定了基础,为东北各民族融合和发展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