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嵩璘

  大嵩璘,渤海国文王大钦茂少子。
    大钦茂虽是英明之君,但对继承人的安排并不稳妥。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大钦茂 病故,渤海政局出现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一场尖锐的争权斗争。大钦茂族弟大元义,趁 大钦茂世子大宏临早卒,夺取了王权。
    大元义执掌王权,遭到大钦茂子孙的反对。同时,大元义对人“猜虐”,又引起不少人 的不满。数月后,因积怨日多而被“国人杀之”。大元义时期,曾遣王子大清元等30余人朝 唐。
    大元义死,渤海统治集团拥立大宏临子、大钦茂孙大华玙为王。渤海王权复归大钦茂嫡 系子孙。大华玙改元中兴,并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不及一年逝世 ,谥成王。
    大华玙去世,由其叔父大嵩璘“权知国务”,暂掌王权。贞元十年(794年),大嵩璘改 元“正历”。次年,唐遣内侍殷志瞻使渤海,册封大嵩璘为渤海郡王,兼左骁卫大将军、忽 汗州都督。
    唐朝对大嵩璘的册封,并未象文王大钦茂那样,“诏以渤海为国”,进封为“国王”。 当时争权激烈,政局动荡,唐廷授以大嵩璘官爵,以示支持。大嵩璘不失时机,借助和依靠 唐朝的强大支持,加强对王室、贵族、地方势力的控制,使渤海政局稳定下来。
    大嵩璘在控制渤海稳定局势方面取得初步成功后,欲获得与文王大钦茂一样的地位和荣 誉,乃于贞元十三年,遣使赴长安,向唐廷呈述理由,请求唐朝依文王大钦茂之例封他为国 王。唐德宗考虑到大嵩璘对朝廷的忠诚和良好政绩,允其所请,册封为渤海国王,授以银青 少禄大夫、检校司空。
    大嵩璘继承祖业,不失臣礼,进一步增进同唐朝的关系。在位十多年中,有记载的遣使 朝唐9次。同时,与日本交往方面,成效显著。文王大钦茂时,日廷对渤海聘使的态度已发生 变化,企图以“属国”对待渤海,故曾有因渤海“国书”不合藩礼而拒绝渤海使入京的事件 发生。大嵩璘掌权后,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谨慎行事,灵活处置,给日本当局以较多照顾 ,从而改善了关系,使双方的交往得以正常进行。贞元十一年,大嵩璘遣工部郎中吕定琳访 日。第二年,日本派御长广岳等送吕定琳返归并回访渤海。贞元十四年(798年),日本遣贺 万麻吕聘访渤海。日本聘使归国时,大嵩璘派左熊卫都将大昌泰相送并回访日本。这些访问 和答聘,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友好关系的发展。
    由于大嵩璘稳定渤海,治理边疆有功,贞元二十年(804年),唐廷加册封大嵩璘为金紫 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次年,又加册封检校太尉。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大嵩璘病故, 谥为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