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韩 昉

  韩昉,字公美,燕京(今北京)人。辽太康八年(1082年)生。祖辈仕辽,累世显贵。 5岁丧父,辽天庆二年(1112年)中进士第一,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监、乾文 阁待制。
    辽天祚朝,阿骨打率军攻辽。北宋乘机发动“宣和北伐”,以童贯等统军与金军夹击辽 朝。辽保大二年(1122年)九月,辽遣韩昉使童贯军营,劝其休兵,童贯不理。昉言:“今 若大辽不存,必为南朝(北宋)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童贯等将韩昉“叱出之”。昉 高声言于庭:“辽宋结好百年,誓书具存,汝能欺国,独能欺天耶?”不久,北宋果亡于金 。
    耶律淳及其后肃德妃建立的北辽灭亡后,韩昉降金,受到金朝优待。任“高丽国信使” ,出使高丽。当时高丽与金通好,天会四年(1126年)奉表称藩,但不肯进誓表。多次遣使 不从。韩昉至高丽,高丽征集国中读书知古今者,经旬商榷答对策略词语。在应对中,韩昉 引述古礼,理服群儒,高丽乃进誓表如约。昉归国后,宗幹大悦,称赞说:“非卿谁能办此 。”并对掌管外交事务的官员说:“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择人。”其后,加昭文馆直学士,谏 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再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监修国史。同韩企先、 宇文虚中等汉族文士一起,为完善各项礼仪、典章制度做了许多工作。同时,常为金熙宗完 颜亶讲经论史,使其接受汉族传统文化。韩昉自天会十二年(1134年)人礼部,在职七年, 于礼仪、制度多所裁定。皇统四年(1144年)请求致仕,不许。皇统六年,任汴京留守,封 郓国公。天德初,加开府仪同三司。病卒,终年68岁。
    韩昉性仁厚,喜读书,善为文,常常手不释卷。最长于诏册,曾作《太祖睿德神功碑》 ,为当世人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