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洪 皓

  洪皓,字光弼,饶州番阳(今江西波阳)人。宋元祐三年(1088年)生。自幼攻读经史 ,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宋政和五年(1115年)登进士第。
    初为宁海县主薄。宋宣和年间为秀州(今浙江嘉兴)司录。时州内江河泛滥,民众流离 ,皓腾出自己居地,容纳灾民。又向郡守请求,以拯荒自任。救荒时,将府库粮食折价售予 灾民。浙东“纲米”(大批运往都城的米)过城下,皓请郡守邀留,郡守不敢答应。皓欲以 一身易十万人命,果断扣留,发给灾民,存活灾民甚众。民众感之切骨,称“洪佛子”。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高宗赵构由扬州迁都建康(南京),以避金兵锋锐 。洪皓越分上书阻谏,受到高宗注意。时议遣使金国,张浚将洪皓荐于吕颐浩,经吕举荐, 高宗破例召对,将洪皓连升五级,擢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但因议国书 事吕颐浩不悦,遂抑迁官之命。
    洪皓来到金国重镇太原,被金扣留近一年。后被迁徙到云中(今山西大同)。金帅完颜 宗翰逼皓出仕齐刘豫政权,皓怒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徽、钦二帝)南归,恨力不 能磔逆豫。”“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宗翰大怒,欲杀 之。皓昂然不惧,当堂感动得一位金朝官员赞叹道:“此真忠臣也!”为之跪请恕罪。皓得 赦免,流递冷山(据考,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县冲河乡南北古城)。副使龚璹屈服,接受了伪 齐官职。其间听说徽钦二帝己至五国头城(今依兰),乃重金贿使商人陈忠,携密书呈书二 帝,二帝始知赵构己称帝三年多。因而将还朝复国希望寄托在赵构身上。
    宋建炎四年(1130年)下半年,洪皓经两月跋涉到达冷山。其“地苦寒,四月生草,八 月已雪”,完颜希尹家族驻牧地于此。希尹知皓有才学,延请其教八个儿子。洪皓不仅做希 尹家庭教师,同时还教普通女真人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因为当地无纸,曾将《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默写在桦树皮上,时称《桦叶四书》。
    洪皓才学渊博,见识深远,忠心事宋,颇受完颜希尹敬重。二人时常谈论古今。皓即借 机劝说勿继续南下用兵,勿杀降人,勿苛求南宋,力倡宋金议和,息战休民。
    洪皓诗词造诣颇深,在冷山摘褒贬微词,作诗千篇。诗词广泛反映了女真人的风俗与生 活,时有故国之思。其中《次韵小亭》、《赠彦清》、《山顶花》、《中秋》、《彦清打毬 》、《又和春日即事》和《四笑江梅引》等,堪称佳作。有些诗为“北人传抄诵习”,流传 于白山黑水之间。
    洪皓对北疆山川、民俗、物产、驿站等曾做一些实地考察,对女真族历史、畜牧狩猎生 产、辽金重要战事等均有所了解与记录,为其后来撰写《松漠纪闻》提供了条件。
    宇文虚中、韩昉等原宋辽使臣,降金后为官,均深知洪皓德才,极力推荐之。熙宗以翰 林直学士召之,皓力拒。继之,授中京副留守等,均不受。并甘冒风险,把金有关军事政治 情报,秘密呈送南宋朝廷。
    金皇统二年,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皇子济安生,熙宗大赦天下,诏被扣留的一批 宋使还乡,洪皓被赦归,结束了15年使金的流放生活。
    当年七月,宋高宗召见洪皓。皓请准其归家养母,高宗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 虽苏武不能过,岂可舍朕去邪!”在朝中,皓力主自强、抗金,反对妥协、卖国。这些主张 及在金持节不屈的种种表现,早为执政者秦桧及其党羽所恶。因此,不仅没得到隆遇、擢升 ,反而屡遭排挤、打击。在朝不足一个月,就被赶到饶州,再贬到濠州、英州(今广东省英 德县东)。
    此后,洪皓终因抑郁成疾,南宋绍兴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1155年10月20日)卒于南 雄州,终年68岁。谥忠宣,后赠太师,魏国公。皓子适、遵、迈,俱中进士,或居相位,或 为学士,“三洪文名满天下”。
    洪皓一生,著述甚富。撰有《帝王通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 录》和《文集》50卷。其中《松漠纪闻》是记述东北民族历史较早的一部著作,然成书过程 颇为曲折。洪皓在金15年中,将其见闻“随笔摹录”。及归,惧金人搜查,恐有碍返宋,尽 皆焚毁。被贬岭南后,常叙述北地见闻,仅“操牍记其一二”,著成《松漠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