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杨 越

杨越,原名杨春华,字友声。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安诚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 生。南明诸生。流放宁古塔后,改名越,号安城,以示怀念浙东故乡。
    少喜读书,任侠尚义。时值明清交替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慨然有济世之志”,乐交 四方豪杰。
    清兵进入江南,浙东名士多“尚气节”。魏耕参与抗清,兵败,亡命江湖,犹上书郑成 功献策。钱缵曾力倡反清复明。浙东江上抗清义师兴起后,祁班孙、祁理孙兄弟二人毁家纾 难,在家中秘密容纳大批反清复明的志士。杨越亦散财结纳反清名士,与魏、钱、祁诸人相 交厚,钱缵曾后来在狱中作书寄其妻,曾以幼子相托。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张煌言率海上抗清部队,由崇明入长江,破镇江, 围困南京。郑成功屡胜强敌,后因轻敌,兵败归海。在张煌言退兵时,魏耕遮道上书,建议 召集散亡,以图再举。
    海上抗清部队撤离浙东后,浙江将军奉清廷之命,大兴通海狱,成为震惊海内的“通海 逆案”。事发于浙江僧人孔元章(一作孔孟文),假机敲诈魏耕、钱缵曾等人银钱,未遂, 恼羞成怒,遂向清当局举告魏、钱等通海。魏、钱既捕,坐死,株累杨越、祁氏兄弟等百余 人,流放宁古塔。在大逮捕中,杨越潜匿,免遭逮捕。清吏严刑栲打同案好友钱缵曾,逼问 杨越下落,钱终不言。杨越闻讯,自诣狱,以解友难,结果被遣戍宁古塔。
    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十一日,杨越同妻范氏,告别老母和杨宾、杨宝两个幼子,赴 戍所宁古塔。出山海关,过凄惶岭(亦称欢喜岭,因行旅东去则哀,西回则喜,是以一岭二 称),渡松花江,进入那木、色齐等原始山林后,同途难友中,有人被塞外荒冷诡异景象, 兽吼鹰鸣怪声,惊吓得面目失色甚或恸哭。唯杨越“凝睇山川阨塞,诡形殊势,笔之于册” ,神色自若。次年仲春抵戍所,同吴兆骞为邻。二人经常作竟夜谈。
    康熙三年(1664年),因沙俄入侵黑龙江,是年二月十一日,杨越按例徵编入伍,调吉 林乌喇(今吉林市),充当水兵。役罢归来,见当地土著旗人,主要生产是从事渔猎,“耕 者绝少”,且不知贸易,乃首倡“满汉人耕与贾”,而“变彼国俗”。一面传播汉族先进的 农耕知识和技术,一面“出所携布帛丝枲(麻类)”,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换鱼皮兽皮等类 物品,使令“知市贾”。土著居民多“无庐舍”,掘地穴为室。有庐舍者,也过于简陋,则 教以“破木为屋,覆以其皮,且炕(作火炕)牖(作窗户)之,由是知室处”。
    人们懂得了农耕、贸易、室处,生活条件稍有改善就满足了。杨越却以为“尚不知礼教 ”,又“教之以礼义”。教满汉子弟读书,把带来的《五经》、《史记》、《汉书》、《李 太白全集》、《昭明文选》,加以传阅。
    杨越居戍所32年,弃文经商,卒成宁古塔一带巨贾。对寓居宁古塔流入,急人所急,竭 力资助,以义行著称远近。凡“赎诸罪隶,生者养之,死给之櫘(棺木),婚丧以时”,均 能得到他的帮助。难友李兼汝思归心切,杨越冒死设计助之逃逸归里。流人朱方初、沐忠祯 、刘振英、李天然等,均受过资助。凡此诸般义举,使流人感动,民人受惠。居民“莫不敬 之亲之”,尊称之为“杨马法”(马法,满语,尊者长者之意)。“彼土民人,凡有争讼, 辄就质之,一言畏服,不复相争。”就连“守疆之将军”,也“尊之为上客,军中之事,亦 尝咨之。”
    妻范氏,每出游,人们“争相邀过其庐,扶居南炕中,割鸡豚举酒为寿。有邀而不得者 ,则以为耻。”
    长子杨宾于1689年出塞省亲时,尽得乃父30年来采自老兵宿将的口碑资料,成为后来撰 述《柳边纪略》的重要依据。
    康熙三十年(1691年)十一月,杨越卒于戍所宁古塔,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