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吴兆骞 吴桭臣

  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江苏今县)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生。出身于“门第 清华,资产素饶”,世代书香门第与贵胄之家。少颖悟,有隽才。9岁写成数千言的《胆赋》 。为人简傲自负,不拘礼法,不谐于俗,故“乡里嫉之者众”。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南下。吴兆骞匿迹乡园,潜心治学。清顺治六年(16 49年),与兄吴兆宽、吴兆宫加入慎交社,他文采风流,高谈雄辩,挥笔狂书,使“名流老 宿,莫不望风低首”。在苏州一次文坛盛会上,与著名诗人吴梅村学士即席唱和,“学士嗟 叹,以为弗及,一时名噪吴下。传闻至京师,诸前辈巨公,恨不识吴生也”。吴梅村还把他 与陈维崧、彭师度并称为“江左三凤凰”。
    顺治十四年秋,参加南闱乡试,考中举人。不久,在震惊朝野的“南闱科场案”中,“ 为仇家所中”。由于“一纸谤书”的诬陷,而衔冤下狱。最后虽然“审无情弊”,仍于顺治 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658年12月22日)被判处遣戍宁古塔。
    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三(1659年4月23日),与同案牵累者方拱乾一家,还有钱威等人, 同时起行,七月十一日(8月21日)抵戍所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县)。
    初至戍所,隶属红旗(正、镶不详),由于手无分文,囊空如洗,生活异常艰辛。冬天 ,常独坐柴门,用斧敲击冰块,以冰水煮稗子而食。幸友人“解衣推食,得免饥寒”。在这 些难友中,与方拱乾父子是狱中患难交,到戍所后又常“商榷图史,酬唱诗歌”,“谈诗论 史,每至夜分”。他们还把唱和诗汇辑成集,命名为《质》。这是黑龙江最早的诗集之一 ,已佚。
    兆骞到宁古塔不久,对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作了两次实地考察。第二次重游之后, 曾写《天东小纪》一文,记述宁古塔风物、古迹以及所闻所见。
    顺治十八年,方拱乾一家以纳锾赎归。兆骞在为方拱乾第三子方育盛的《其旋堂诗集》 写的序言中,有“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飘零”句,寄寓身世之感。
    康熙二年二月初五日(1663年3月14日),其妻葛采真出塞,来到戍所。次年十月生下一 子,即吴桭臣。由于葛氏“携来二三婢仆,并小有资斧”,生活稍有好转。兆骞此后以授徒 为生,开始是教流人子弟,后来当地少数民族子弟也有从学者。
    康熙四年夏,与张缙彦等6人结成“七子之会”,“分题角韵,月凡三集”,使兆骞在“ 穷愁中,亦饶有佳况”。
    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巴海将军聘请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其两子读书。巴 海“待师之礼甚隆,馆金三十两”,而且“每赠裘御寒”。
    朝鲜节度使李云龙,以兵事至宁古塔,请吴兆赛代写《高丽王京赋》。吴兆骞不假思索 ,欣然命笔,“遂草数千言以应”。李云龙被吴兆骞的绝代才华与敏捷的诗思所震惊,带回 国后,四处传扬,因此“其国颇以汉槎为重”。
    吴兆骞久戍思归,由于家庭破产,无力营救,寄希望于旧日好友,尤其是诗人顾贞观。 顾贞观与当时内阁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相厚,于是恳之纳兰性德,“未即许”。不久, 纳兰性德阅顾贞观所写寄吴兆骞两首《金缕曲》词,声泪俱下,遂即应允顾之请托,全力奔 走。同时,其旧日社友也共同倡议,醵金赎吴。应者云集,辇下名流,都以不参与为憾,结 果吴兆骞以纳二千金被赎归。
    康熙二十年七月(1681年),还乡诏下。九月二十日(10月30日)起程,十一月回到京 师,亲友问讯,“执手痛哭,真如再生”。
    归后,为纳兰性德之弟揆叙授读。次年年底,始归省吴江。时父兄均已故去,老母李氏 尚在。即构屋三楹,读书其中,友人汪退谷题其居曰“归来草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吴兆骞再携桭臣北上。抵京后,身体多病,手足肿痛, 腹疾时发,苦于下泄。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1684年11月24日),在贫困潦倒中病逝于 旅邸,时年54岁。
    吴兆骞一生著述极丰,今传《秋笳集》8卷、《归来草堂尺牍》1卷。与友人顾茂伦、蒋 宣虎合编的《名家绝句钞》6卷。至于在戍所写的《词赋协音》及《天东小纪》等,则已失传 。
    其子吴桭臣,字南荣。康熙三年十月十四日(1664年12月1日),生于宁古塔旧城(今海 林)。小字苏还,“取苏武还乡及早还苏州(清代吴江隶属苏州府)之意。”后改名桭臣。 幼聪慧,五岁时就塾读《毛诗》。后来,吴兆骞为宁古塔将军巴海的两个孩子授读时,桭臣 也跟从随学。14岁时,兆骞为他聘流人、前云南大理府理刑叶之馨女为妻。
    吴兆骞接到赦归诏书后,即于八月十八日为桭臣正式迎娶叶氏。返京后,桭臣曾随父回 乡省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吴兆骞病逝于京师。弥留之际,对守护在旁的桭臣道:“吾 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挚归供,手采庭下篱边新蘑菇,付汝母作羹,以佐 晚餐,岂可得耶?”
    吴兆赛卒后,桭臣扶父柩返乡,覆舟于天津,脱险而归。
    康熙六十年,吴桭臣追忆青少年时代在宁古塔见闻与行事,于七月撰成《宁古塔纪略》 1卷。“所叙己身居三分之一,大半多述土风”。由于所记多为亲身见闻,因此“信而有征” ,是研究清初东北史的重要文献。
    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吴桭臣又将其父遗著《秋笳集》整理成8卷,刊刻行世。时年 63岁,终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