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毓荣 何世澄
蔡毓荣,字仁庵,别字显斋,锦州人,隶汉军正白旗。漕运总督蔡士英之次子。生于清
太宗天聪七年三月初八日(1633年4月15日)。
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佐领补刑部理事官。不久授监察御史。顺治十八年十二月,
为内秘书院学士。历刑部、吏部侍郎。康熙九年(1670年),授四川、湖广总督。康熙十二
年,“三藩之乱”发生,平西王吴三桂反于云贵,毓荣遣兵入攻贵州。次年,清廷分设四川
总督,命毓荣专督湖广。十八年,授绥远将军,总督绿旗兵,分路进讨。康熙二十年,平定
云南,“功为第一”。不久还任湖广总督。次年正月,鉴于毓荣“效力行间,著有功绩”,
“进剿云贵,人民颇加爱戴”(康熙帝语),因此命之为云贵总督。
在清师自贵州下云南时,毓荣曾劾江西总督董卫国不听调度,康熙帝令侯事平再议。康
熙二十二年(1683年),刑部等衙门议,卫国“未尝违误,且有复镇远功”。康熙责毓荣“
妒功诬奏”,下部议,削五级。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闰四月,授总督仓场侍郎,十月改
授兵部右侍郎。不久,侍卫纳尔泰告发毓荣在云南时曾“侵没逆藩吴三桂入官家财人口”,
自己奉使云南时,毓荣及其子蔡琳又馈银900两以行贿。内务府也告发毓荣私纳吴三桂侄孙女
(一作嫡孙女,即所谓八面观音者)为妾,“并徇纵逆党”。因此蔡毓荣父子被革职入狱。
十二月,吏、户、刑三部议毓荣立斩,琳鞭百,枷五十日。次年二月初二日(3月14日),诏
免死,籍没家产,均发往黑龙江。承审此案之刑部尚书禧佛、侍郎敦多礼,由于“徇庇”,
均发往黑龙江披甲效力赎罪。
蔡毓荣之被遣,固然有其不可推卸的罪责,但与他在云南时曾得罪统兵的“满帅”也有
关。满洲统兵大员由于对他“心憾益甚”,回京后进了谗言,康熙不念其旧功,反而说,他
是“最营私之人”,恢复云南,“并未建立尺寸之功”,于是“八面观音之说出矣”。可见
其罪状也存有夸张成分。
蔡毓荣出塞时,其友人何世澄曾经从行。何世澄,字是庵,松江(今上海松江县)人。
约生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人“性落拓,好奇,足迹几遍宇内”。为蔡毓荣所赏识
。毓荣想将他荐于朝廷,他婉言谢绝道:“世澄湖海人,放浪形骸,庶瓦全耳。”毓荣“叹
息而止”。后游京师,恰巧毓荣革职入狱,世澄“精于易数,卜其必免”,不久果然得以免
死流徙。世澄感其知遇之恩,表示从行,为毓荣谢绝。世澄道:“公赐还有日,此行适广吾
见闻。再入都,当别去矣。”毓荣无法再拒,只得听之任之。
毓荣所戍之地是艾浑(即瑷珲),《黑龙江志稿》、《龙城旧闻》诸书作齐齐哈尔,实
误。在戍所,与世澄朝夕相处。世澄有《蔡仁庵先生秋山集饮》诗,诗云:“山中新宰相,
滇微旧将军。朝论同晴日,江干爱白云。辞杯偏劝饮,雅尚自成文。不解高人意,争传凤诏
闻。”可见他们过从甚密。
这时适值中俄雅克萨战争刚刚结束,艾浑木城中,劲兵屯驻,鼓角宵冷,战时的严冷气
氛犹存,世澄所写《艾浑无题作》二首之二,就是这种气氛的真实记录。诗云:“草映木头
城,安边赖劲兵。野宽云漫度,海近浪难平。鼓角清宵冷,山溪浃岁盈。惯看人独宿,楚客
亦忘情。”战时痕迹固然犹存,但毕竟已经过去,因此艾浑又呈现出一些繁华景象。世澄《
艾浑即景》诗就有所反映:“黑龙江畔霁云生,江水流冰无尽声。亭午鸡鸣同夜半,不知身
在大荒城。”
何世澄在艾浑居住两年多,为了参加康熙二十九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就辞别毓荣而归
。归时写有《别蔡东山》诗,归途又有《宁古塔晤李召林》等诗作。这时他已“五十将至矣
”。次年会试中副榜,为贡生。此后,“归里,杜门避客,读书自娱以老”。有《片羽集》
。
蔡毓荣在艾浑,深受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敬重与信任。他曾助萨布素经理卦尔察十二堡
荒地的屯田工作,“皆有成效”。在抗击沙俄的雅克萨战争中,清廷在黑龙江兴建19座驿站
,其“庐舍器具”,相传均为蔡毓荣所捐办。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蔡毓荣被释归,从此厌倦世尘,“竟托空门(指出家)以终
,世咸惜之”。时为康熙三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1699年2月21日。有《通鉴本末纪要》传世
。其女蔡婉有“叱驭升平犹觉险,挥戈谁忆旧将军”(《关锁岭》诗)及“赤手屠鲸千载事
,白头栖佛一生心”(《九峰寺》诗)之句,即为伤其父被谗遣戍与归后出家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