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杨 宾

  杨宾,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又号小铁。浙江山阴人。杨越之子。少年颖悟,工 于书法,8岁能作擘案书。稍长工诗善文,才高气豪,名重一时。
    清康熙元年(1662年),杨越因在浙东“通海案”中掩护钱缵曾幼子事泄,与其夫人范 氏被流放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带领5岁弟弟杨宝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 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为生。八年后,懋经卒,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杨宾就婚于 吴门(今苏州市),不久又将其祖母接到吴门,此后一直寓居于此。
    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杨宾故意逃逸,拒不应试。康 熙二十年,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充任幕僚,以为生计。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帝南巡苏州,杨宾率弟杨宝往叩行在,泣请与妻子代父戍边。康 熙听说其父是因“逆案”遣戍,没有答允。杨宾兄弟二人随御舟行数百里,呼号吁请,被卫 士鞭打得遍体鳞伤,几乎死去,其吁请并没有上达。鉴于代父戍边不成,弟妹均已婚嫁,祖 母也已病故,杨宾决定亲自出塞省亲。
    同年初冬,杨宾自京师出发,出关后,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于十月二十 一日驱车驶过冰封雪锁的松花江,进入原始森林纳木窝集与色齐窝集。冰雪凝结,山陡路滑 ,马不受蹄,多次蹶仆,“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行走月余,始达戍 所。
    杨宾“才高识远,留心经世大略”。省亲途中,每逢岩疆要地,必停下车马,游览凭吊 ,并向老兵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在宁古塔,侍奉父母之暇,也常常访问渤海国遗迹(杨宾自 以为是金、元遗迹)及明代设立奴儿干都司所领辖部落种族等事。他对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做 过实地考察。在考察时,凡山川形势、障塞规模、驿站道里、城郭屯堡、物产风俗、语言嗜 好,无不博访周览,详稽备载。这就为他以后书写《柳边纪略》打下了基础。
    次年二月,杨宾离开双亲,回到京师,为谋归其父母而奔走呼号。不料其父杨越于康熙 三十年十一月病逝。按清廷规定,流人死于戍所,不得归葬,妻子等随行者也不得返乡。杨 宾闻讯,又为谋求返葬其父而奔走。他在刑、兵二部衙门跪泣陈情达455天,又纳贿于侍卫内 大臣索额图门下,才准返葬。杨宾令杨宝再赴戍所,扶父柩并奉其母范氏而归。启程时,范 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
    此后,杨宾将赴戍所考察的结果,与文献中的记载互相印证,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写成《柳边纪略》。此书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记述黑龙江、乃至东北历史地理之作,被 梁启超誉为开边徼地理研究风气的名著。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杨宾病逝,年71岁。葬于苏州。
    杨宾著述甚丰,主要有《晞发堂诗集、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力耕堂诗稿 》、《大瓢偶笔》、《铁函斋书跋》、《家庭纪述》、《金石源流书要》、《存疑录》、《 糊口编》、《大瓢日记》、《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 山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