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观承
方观承,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安徽桐城人。清康熙三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698
年9月13日)生。方登峄孙,方式济次子。康熙五十二年,登峄与式济遣戍齐齐哈尔(卜魁)
时,方观承与其兄观永,因年少未曾同往。事后归金陵,家无一椽,贫困已极,借居于清凉
山寺。寺中有一中州(今河南)僧人非常器重二人,待之甚厚。
同年冬,兄弟二人离开金陵,北至京师,东出山海关,做省亲准备。至辽沈后,观永先
赴戍所省亲,观承“浮沉辽海间”,为经营双亲“菽水之费”,到处奔走。
康熙五十四年春,方观承赴戍省亲。至戍所后,为了奉侍双亲,“扫马通(马粪)为薪
,点潼乳(牛羊乳汁)为饵”,并在“种花兼种菜,斜日依长镵”(《治圃》诗)的劳动之
暇,读书吟咏,“穷讨经籍”。在齐齐哈尔居住五年,其间,其父病逝。康熙五十九年,方
氏友人任某督学于奉天,多次寄书,召观承赴其幕府。为了谋求生计,方登峄遣观承赴奉天
。康熙六十年初,与祖父方登峄、祖母、母亲及戍所所生的幼弟方观本离别时,在《大父遣
赴奉天》诗中写道:“幼弟牵我衣,涕泪不可收。”全家十分悲痛,此后,与其兄观永谋食
四方,奔波塞内外,往来南北,“或日一食,或徒步行百余里”,艰苦备尝,以继续营求奉
养塞外亲人资费。
雍正三年(1725年)秋,观永赴戍所携带观本返回关内,与观承晤于京师。其后,登峄
及妻任氏、式济妻巫氏陆续卒于戍所,观承又为返丧而奔走。在困苦中观承励志气,勤学问
,得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造成其才能。
雍正九年(1731年),观承为平郡王福彭所赏识。次年,福彭为定边大将军征准噶尔叛
军,将观承奏为记室。后以军功授中书舍人,累官直隶总督。任内明于用人,政绩颇著,尤
善治水。又勤于学,工于诗及书法。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八月卒,年71岁。卒时“家无
余财”,仅“有书数十笈”。
先是,方观承在平邸时,每到岁时,必为其祖父母、父母恸哭。福彭“哀其意,为奏请
谪戍身死而无馀罪者,听其迁柩回里”,得到雍正帝的允准。观承兄弟得以“身奉四丧”而
归。西清在《黑龙江外纪》中说,观承“父殁,方严骸骨还乡之禁。公盗之,觉,杖几死。
顷之复盗,竟徒步负入关”,当出于传闻。
方观承有《东闾剩稿》、《入塞诗》、《怀南草》、《竖步吟》、《叩舷吟》、《宜田
汇稿》、《松漠草》、《看蚕诗》、《徽香集》各1卷,另有《燕香集》2卷,《燕香二集》
2卷,《方恪敏公奏议》7卷、《坛庙祀典》3卷。观承曾与观永、观本把祖父和父亲以及自己
的诗作,汇刻成《述本堂诗集》,共16卷。
方观承之诗作,有一部分写于塞外。其《东闾剩稿》、《入塞诗》两集,全部写于东北
。其他诗作,涉及东北者也很多。在这些边塞诗中,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物产气象都写得
历历如绘,刻画细致入微,可谓笔力万钧,动人心魄,是研究清代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史的
珍贵文献。其诗作“随境为哀乐”,早年诗作苍凉悲壮,后期则多应制之作,风格已不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