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
吴大澂,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幼
年聪慧,13岁能文,17岁入县学,“即慨然有经世之志”。同治三年(1864年)举于乡,七
年后为进士,授编修。
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为陕甘学政。其为人敢言,曾上疏请停修圆明园。光绪三年(
1877年)奉令赴山西、陕西襄办赈务。四年,授河南河北道。时河南省饥年,贫民被迫贱售
田,丰年赎不回,大澂断案为一些贫民按价领回原田。该省百姓又不堪徭役重负,所属武涉
县尤甚,县吏按亩科派,每亩三百钱,大澂裁定为亩五十钱,减少民众负担,在任止一年,
得到民间称颂。六年正月,诏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
兼屯垦事宜。大澂既至吉林地区,请于省城设立机器制造局,于三姓、珲春等要隘处筑炮台
。同年十月,单骑赴吉林夹皮沟招降金厂流民首领韩效忠,并奏请赏予效忠五品顶戴,其子
七品功牌。后其孙韩登举因在甲午战争中抗日有功,累授参将。七年八月,改授大澂太仆寺
卿。九年冬,法国吞并越南并窥伺我云南等地,致使我国西南边境危机加深,清廷命吴大澂
为会办北洋防务大臣,驻扎乐亭、昌黎。时已由太仆寺卿迁太常寺卿。次年,升都察院左副
都御史。十二年初,奉诏赴吉林,偕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勘吉林东界。
先是,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
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次年,清廷派使臣与俄使勘分兴凯湖以南边
界,竖立8个木制界牌,签订《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并与俄方互换了两国交界地图。但这次
勘界,中国是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因为勘界中,如何设置界牌完全是凭俄人预制的一纸《记
文》及地图,具体勘界、立牌也完全由俄人主持,清廷使臣仅是被迫“依旧誊写”与画押钤
印而已。俄人借此次勘界再次侵占了我国大量领土,而且事后又多次将界牌向我国一方挪动
,以蚕食我国领土。基于此,清廷始遣大澂等与俄使勘界。
吴大澂率从人经吉林、宁古塔等地,于三月初二日行抵珲春。四月二十二日,中俄双方
在俄界岩杵河正式会谈。鉴于咸丰年间所立的“土”字界牌已经失毁及我黑顶子之地已为俄
人久占,吴大澂在会上着重要求解决补立“土”字界牌和归还黑顶子问题。关于“土”字界
牌,中方要求按照咸丰十一年的条约,立于距图们江口20华里之地,而俄使、滨海省省长兼
驻军司令巴拉诺夫,则主张立于距图们江口40华里之地,以多侵占我领土。由于俄使的无理
取闹,此次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二十六日再次会议,经过多次辩驳,双方达成妥协,决
定将黑顶子归还中国,“土”字界牌立于距图们江口30华里的沙草峰以南越岭而下的平岗尽
处。
五月十九日,吴大澂与巴拉诺夫同赴沙草峰南10余里处。二十日二人为竖立“土”字界
牌掘土奠基。之后,吴大澂在长岭子中俄交界处(今属吉林省珲春县板石乡)添立铜柱,上
刻铭文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反映了大澂对沙俄随意移动界牌、蚕食
我国领土的忧虑心理。
六月初三日,吴大澂与俄使分别在《珲春东界约》上画押钤印。此后至九月,就这段边
界先后签订了6个勘界议定书,总称《中俄查勘两国交界六段道路记》。此外,在岩杵河会议
期间,大澂鉴于图们江口已被沙俄占据,曾要求俄方允许中国船只自由出入江口,经过多次
交涉,后来得到沙俄政府的同意照会,作为《珲春东界约》的附件列入。
九月中旬,勘界结束,吴大澂由海参崴乘船,经朝鲜还国。同年十一月,调任广东巡抚
。这期间曾上疏反对总理衙门与葡萄牙立约将澳门归葡管辖。光绪十四年,任河道总督,治
河有功。十八年,任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自请率湘军3万人,赴辽抗日。二十一年
,所部与日军战于牛庄等处,均失败,被处以革职留任。二十四年,又被处以革职永不叙用
。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吴大澂卒于吴县,终年68岁。平生精于金石学与古文字学。有
《愙斋诗文集》、《皇华纪程》、《说文古籀补》、《权衡度量考》等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