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升
李升,1867年生于山东省德州屠桥街搬运工人家庭。从小给地主扛活,生活困苦。
1894年下了“关东”,当过采金工人,打过零工,最后落脚到吉林大通方正(今黑龙江
省方正县),开荒种地。42岁娶妻,生有两个儿子。
1915年,李升被招工把头骗到俄国修铁路,受尽欺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升和中
国工人参加护路队,协助红军与白匪军、帝国主义干涉军作战。1919年冬,在一次与日本武
装干涉军战斗时,队伍失利后走散,李升等中国工人跑过了冰封的黑龙江,又回到东北。
回国后,定居黑河,用挣来的工钱买车跑“邮政”。开始跑黑河一带,后来又跑哈尔滨
到德惠、哈尔滨到佳木斯等线路,一直跑了十几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很想拿起枪来打日本侵略军,但一直没有机会。1932年
秋的一天,李升赶邮车去佳木斯,途中被伪军于琛澂部的士兵截住,强行卸掉邮件,装上武
器,派1名伪兵押运。李升在气愤之下,当车走到江边时打死了伪兵,把武器和伪兵尸体推入
江中。
为躲避敌人报复,他卖掉车马,流落到鹤立河南岸七号屯。七号屯是中共汤原中心县委
所在地,当时满洲省委驻松花江下游代表冯仲云正在这里。汤原是朝鲜族与汉族人集居的地
区,日伪和地主豪绅极力挑拨两个民族的关系。冯仲云和县委领导派出许多同志去做汉、朝
鲜两族群众的团结工作,发动农民不向地主交租。李升用亲身经历过俄国革命斗争的事实向
农民做宣传工作,参加和支持抗租斗争。在他的宣传带动下,汉、朝鲜两族农民联合起来,
到鹤立镇举行抗租和抗日示威游行,并在此基础上重建起汤原反日游击队。
李升在参加抗租斗争中认识了冯仲云,并参加冯仲云组织的干部训练班。1933年初经冯
仲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升入党时已年逾花甲,但他经验丰富,机警沉着,腿脚灵活,党组织安排他做交通工
作。1933年3月中旬,冯仲云回哈尔滨向省委汇报汤原地区反日斗争情况,县委派他护送。他
们一路徒步跋涉,谈笑自若,因此冯仲云送他一个雅号“李快腿”。同冯仲云到哈尔滨后,
被分配到满洲省委秘书处工作,以“报贩”的公开职业为掩护,负责传送文件,他圆满地完
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1934年夏天,满洲省委需派人给汤原县委送重要文件,这项任务又交给李升。他化装成
一个农村绅士,坐“远江号”轮船去汤原。到汤原码头时,被叛徒发现,他机智沉着,终于
脱离险境,完成了任务。
李升不仅做交通联络工作,还担负护送干部的任务。一些重要领导人,如李兆麟、冯仲
云、赵一曼等由哈尔滨去外地时,他都护送过。他们以“父子”、“父女”、“翁媳”等关
系为掩护,每次都顺利摆脱敌人盘查,所以抗联指战员都亲切地称他为“抗联的父亲”。
1938年初,北满抗联部队与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失掉联系,部队几次派人都没有
接上关系,最后只得把这个艰巨的联络任务交给李升。他一个人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踏
着没膝深的大雪,进入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原始森林。每天只能啃几口玉米面饼子,吃几口雪
以充饥渴。脚冻伤了,手冻裂了。经过1个多月的跋涉,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抗联第一路
军的队伍。
1938年7月,他从长白山寻找第一路军回来,走到依兰县境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敌人
说他是“抗联的交通部长”,对他施以种种酷刑,把他放在一个布满铁刺的笼子里,施刑者
快速地滚动笼子,使他浑身被铁刺扎成数不清的血窟窿,死去活来,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
后警方无可奈何,判他10年徒刑,关进监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李升走出监狱,寻找党组织。1946年8月16日,这位
受尽敌人折磨,坚强不屈,年已80岁的老人,来到哈尔滨,找到了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
由于他年事已高,狱中受刑过重,身体衰弱,中共党组织决定让他好好休养。由松江省
民政厅和哈尔滨市民政局负责,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为他安排了舒适的住处,并派专人照料他
的生活。
1951年国庆节,他被选为抗日联军代表,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
接见,并列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回哈尔滨后,任黑龙
江省政协常务委员。经他本人申请,1953年7月25日,中共松江省委组织部批准恢复了李升因
被捕而中断多年的党籍。
因长期艰苦斗争,他身患多种疾病,经医治无效,于1962年1月12日在哈尔滨去世,终年
95岁。逝世后,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党政机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安葬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