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英
张伯英,字勺圃,一字少博,号云龙山民,晚号东涯老人。1871年生。籍贯江苏铜山(
今江苏省徐州市),后徒居浙江绍兴。青年时期中举,1910年(清宣统二年)考中七品京官
,遂入京供职。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厅任执政秘书。睹军阀之纷争,国事之
不可为,于1925年毅然辞职,专心于教育与社会公益事业。
1929年11月,受黑龙江省政府诚聘,到齐齐哈尔任黑龙江通志局总纂。先后聘夙著文望
、博览典籍的张从仁、孙宣、黄维翰、孙雄、谭祖仁、徐东侨、谢国桢,并原任分纂之魏毓
兰、韩朴全、张家璠、杜鸿宾,任通志局纂修和分纂。黑龙江通志纂修,初始由清末黑龙江
将军恩泽主持筹划,因庚子之役中止。
1914年,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继设局纂修省志,又以故中辍。1919年,黑龙江省长孙
烈臣复延金梁在北京开局修志,久而未能成书。1926年初,省署派员将志稿索回,但人员屡
有更替,迁延数年,仍未能完成。张伯英到任后,商定凡例,规设志目(计有:地理、经政
、物产、财赋、学校、武备、交涉、交通、职官、选举、人物、其它12目),缕析子目(40
余个)。视所遗缺采访补辑,提倡别创体格,不袭故常。初议1930年终告竣。适中东路事件
引起边境形势紧张,应聘纂修多以家居北平(今北京市),欲离省返平。不得已,乃移志局
于北平,设分纂室于齐齐哈尔。由张伯英奔波两地,主持编务。其间,黄维翰仅成唐以前地
理沿革稿而病段,孙雄因分任财赋志非所专长而辍业。1931年,又因经费拮据,影响纂修。
张伯英面临重重困境,多方弥补措置,请孙宣撰地理志,褚芳林辑交通、学校、选举志,请
徐东侨重纂财赋志,魏毓兰补职官、武备志之未竟部分,以使原定之志目完整无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侵占齐齐哈尔,志局分纂室书籍资料及所成志稿
被焚,张伯英又在病中,修志工作受到极大影响。幸赖张从仁、徐东侨在志局朝夕从事纂辑
,至1932年汇成全稿,共得62卷,初名《黑龙江省志汇稿》,后改名为《黑龙江志稿》。另
成《黑龙江大事志》4卷、舆图1册。由离任在平的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出资付印,次年
6月讫工。这一自1896年始,历36年而几经兴辍的修志工作,能于3年半告成,张伯英付出了
极大的心血。评者谓这部志稿“门类完备,体例严谨,记述详实”,“自上古迄清季,数千
年事迹,灿然具备,其于因革损益之政,灿若文掌,是为地方史志研究之资”。
张伯英还是蜚声艺坛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宗尚北碑,榜书行楷独具一格而不失法度,结
体严谨而飘逸流畅,视为彭城(徐州旧称)书体,时与赵声伯并称为南北二家。今齐齐哈尔
市图书馆古籍部壁间的“黑龙江图书馆碑记”和“新建图书馆题名记”两方石刻,就是他的
手迹。因他久居北平,所以流传在那里的书迹尤多。他生平嗜爱金石书画,所以又是鉴赏家
和收藏家。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宋拓敕字本王羲之十七帖》,就曾是他的“小来禽”馆中的
珍品。此外,还珍藏有张黑女墓志原拓本和一些唐宋名迹。流入日本的《孤独长老藏定武兰
亭序》,也有他在1928年的题识。
张伯英在完成《黑龙江志稿》的总纂和印制之后,即定居北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
,隐居不出,拒为日伪做事。闲时与齐白石等名宿,评书读画,论诗衡文。当其迟暮之年,
欣逢抗日胜利,喜不自胜,曾赋诗抒怀。
1949年2月,张伯英病逝于北平,终年78岁。齐白石宗师以89岁高龄作诗挽之云:“写作
妙如神,前身有宿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遗著有《徐州续诗征》、《桥西草堂诗
稿》(已散失)、《小来禽馆诗稿》及《庚子消夏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