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乾一
邵乾一,又名邵尚勤。1874年生,奉天金州(今辽宁省金县)人。幼年读私塾,稍长随
父学做生意。其父感到他办事热心,颇有经商才干,就令他到自家经营的天兴福杂货店当练
习生,后来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在父亲退店养老时,与其三兄继承父业,经营商店。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交战期间,天兴福经营得法,赢利较多,因而扩大了营业
。1906年,邵乾一决意要把商店向外扩展。他委托三兄守店,自己带几个伙计进入青泥洼(
今大连市)开设了杂货店,为日本专卖局代卖纸烟。同年又在长春开设粮栈,在黑龙江肇东
报领荒地2000垧、熟地800垧。当时,日本正在青泥洼营建商港。自青泥洼改称大连后,日本
资本大量涌入,很多中国商人也从各地进入大连。他抓住大连没有制油工业这个时机,决定
在大连开办制油厂。1909年初,大连天兴福制油厂正式投产。日产豆油千余斤,豆饼200多块
,在当地供不应求。为了保证充足的原料,又扩大了长春的粮栈,油厂增添了先进设备。到
1914年,天兴福制油厂已成为先进的机器油坊,日产豆油15000余斤,豆饼3000多块,产品畅
销,获利甚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到东北抢购面粉和粮食。他看准势头,在下九台、德
惠、肇东等地开设粮栈分号,大量收购大豆、小麦等杂粮出售,又在长春建成了规模较大的
机器制粉厂,定名天兴福第一制粉厂,于1918年投产,日产面粉2000袋。面粉质量好,销路
通畅。
自1920年后,邵乾一开始把资本投向北满,在哈尔滨香坊建成天兴福第二制粉厂,于19
21年4月投产,日产面粉6500袋,是东北面粉产量最高的制粉厂。1923年又从朝鲜银行租下南
满开原制粉厂,改称天兴福第三制粉厂。同年又和好友杨翰生合资在海参崴开办了制粉厂
1924年,由于兄弟闹分家,企业经营受到一些影响,但他振兴邵家事业的决心未减。19
25年,在哈尔滨道外内史胡同买下地号和铁路专用线,筹建天兴福第四制粉厂。仅用半年时
间就建起了厂房,安装了机器。开工生产后,日产面粉2000袋,增添新设备后,日产面粉达
4200袋,总资金也由原来的现大洋50万元,增到100万元。1928年,又在哈尔滨朝鲜银行以2
5.6万元金票兑进西香坊日满制粉厂,作为第四制粉厂支厂,日产面粉5400袋。这时天兴福
制粉总厂和支厂日产面粉近万袋,邵家经营的企业进入隆盛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粮食连年歉收,制粉业很不景气,日本侵略者又
施行对外国面粉输入许可证,冲击了制粉业的生产。1938年4月,其次子邵越千于日本东京大
学毕业回国,邵乾一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在伪官府做事,令他撑持家业,在天兴福第四制粉厂
任经理。同年,伪满洲国政府成立满洲制粉联合会,对面粉、小麦实行定价,不准面粉自由
出售,对民族制粉业采取打击、限制的政策。不仅如此,日伪当局又对民族制粉业进行甄别
淘汰,天兴福第四制粉厂香坊支厂被强行拆除。第四粉厂虽未被淘汰,但生产逐年下降,全
年开工不足60天,已濒于破产倒闭。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邵乾一经营的制粉厂,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全面恢
复了生产。当时,他因身体多病,返回金州家乡休养治疗,1948年重返哈尔滨天兴福制粉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该厂大力加工面粉,完成国家的订货任务。1953年,他年近80,
退厂回金州老家养老。1955年7月,天兴福制粉厂实行公私合营,政府安排其子邵越千做该厂
副厂长。
邵乾一在一生中,专心致志经营实业,重视采用新技术,爱惜人才。他在20年代,即拥
有资金合现大洋近千万元,所经营企业遍布南北满,是东北民族工商业中资产雄厚的实业家
。他为人正直,通达事理,不愿接交官府,不愿涉足政治,还要求子女们不介入政界。他虽
已巨富,但生活俭朴,并且乐善好施,常常拿出大笔资金、粮食兴办教育及公共事业,抚恤
孤独,赈济贫困。来哈尔滨后,修建极乐寺、文庙时,都慷慨赞助。1942年,金县家乡闹灾
荒,他把多年存储的粮食运往金县,或低价出售,或无偿施舍,救济灾民。受灾群众十分感
激,集资刻制匾额,上书“施济功伟”四字,悬挂在他家大门上。
1957年,邵乾一从金县来到哈尔滨,参观公私合营后的天兴福制粉厂时,鼓励子女好好
工作,为人民服务,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1958年病故于家乡金县,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