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朱庆澜

  朱庆澜,字子桥。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1874年生于山东长清。自幼家贫 ,5岁丧父,14岁丧母。前清附学生员。
    1892年,朱庆澜任黄河修复工程的河工委员。中日甲午战争后,随军赴登州海防。不久 ,经奉天府尹奏调,先后在凤凰、锦州、义州、奉天供职。在任期间,深为东三省总督赵尔 巽赏识。清末赵移镇巴蜀,即奏调朱庆澜随往四川,充任四川巡警道。1910年冬,升任陆军 第十七镇统制官。清末,被清廷赏授花翎、二品衔道员并陆军副都统。
    辛亥革命期间,朱庆澜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活动,被推举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19 12年4月,袁世凯将其调往北京,任总统府军事顾问。同年11月,授陆军中将衔。
    1913年8月,朱庆澜奉命赴黑龙江调查军事,后被任命为黑龙江省都督府参谋长。10月, 升任黑龙江省护军使兼署民政长。1914年5月,任黑龙江省护军使兼巡按使。同年6月,护军 使裁撤,改任镇安右将军督理黑龙江军务兼巡按使。后又兼任滨黑铁路督办。他主政黑龙江 期间,兴办农业,放荒拓垦,移民实边,整顿财政,发展教育,维护利权,无不悉心擘画, 人们誉其“素有廉洁勤敏之名,虚心好善之意”。
    朱庆澜对沙俄在黑龙江地区的侵略行为坚决反对。1914年3月,俄国以“日本在南满有多 处建筑铁路之权”为借口,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建造海兰泡至哈尔滨、哈尔滨至伯都讷、一面 坡至天门、齐齐哈尔至伯都讷、呼伦贝尔区域内与中东铁路相连接的各支路的优先权及开矿 、伐木权等无理要求。朱庆澜于1914年4月8日,向北洋政府痛陈利害,明确提出:“中东路 失,江省已半痿;此路又失,则江省全痿,故失路即失地,与其将来不免,不如拼死力谋补 救之法。”他疾呼:“千钧一系,在此一发”,“无论何路,万不可轻允”,务请政府极力 争持。
    1915年9月,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在段芝贵策动下,14省将军联名通电拥戴袁世凯 “速正大位”,朱庆澜也名列其中。12月21日袁封赏朱庆澜为一等子爵。
    1916年5月末,朱庆澜奉调晋京。不久段棋瑞任其为广东省长,企图利用他作为进攻西南 的膀臂。可是,当张勋复辟时,朱庆澜首先通电声讨,并派人与孙中山取得联系,同意孙中 山以广东为护法根据地的主张。7月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时,他亲自迎接,还在黄埔公园召 开欢迎会。段棋瑞十分愤怒,7月26日下达了将其与广西省长刘承恩对调的命令,企图削弱朱 庆澜的军事实力,使孙中山失去一个有力的支持者。然而,朱庆澜却以广东自主为由,拒不 执行段棋瑞的命令。
    1922年,朱庆澜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行政区 长官。1925年2月辞职。此后,脱离军政界,从事慈善救济事业。
    1927年,鲁豫旱灾,他亲赴哈尔滨劝募赈粮,又联合平津各慈善团体,募款180万元,购 粮散发,使数万灾民得以救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正在上海办理长江水灾赈济事 务的朱庆澜,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5月,在北平广化寺内发起成立了“辽、吉、 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并在各界爱国人士的推举下,担任了会长。为筹集支援抗日队伍 的款项,他曾通电全国,奔走上海等地,得到了全国人民、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 。他利用这些捐款,有力地支援了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察哈尔组建抗 日同盟军,他给予大力支持,一次就派人送去现洋10万元。
    1936年,朱庆澜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在陕西等地从事救济难民活动。“七七 ”事变后,他奔走于抗日前线和后方,视察各地灾情,施以赈济。朱庆澜的抗日救亡活动, 遭到当时国民政府中一些人的忌恨,诬他“财政不清”,抗日后援会日益瓦解,终被解散。
    1941年朱庆澜病逝于西安,终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