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张廷阁

  张廷阁,号凤亭。1875年10月4日生于山东省掖县石柱栏村。幼年家境贫寒。曾入私塾读 书,父亲去世,被迫辍学务农。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侵入山东半岛,战乱、掠夺,使老百姓困苦不堪。张廷阁全家 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他离开母亲,随同比自己年长的侄子张天纲,走了“闯崴子(海参崴) ,拾金子”的路。经张天纲介绍,入海参崴“福长兴”菜床学生意,并学会了俄语。当地杂 货铺“双合盛”掌柜郝升堂发现张廷阁颇有经商才干,十分赏识,多次以诚相邀。1898年, 张廷阁离开“福长兴”,入股“双合盛”,很快就当上了“双合盛”副经理。由于经营有方 ,使“双合盛”得到很大发展。
    张廷阁经商手段灵活,善于把握机会。日俄战争前夕,他趁大批俄军集结海参崴之机, 设法与俄军军需官拉上关系,承揽了俄军日用品供应的大笔生意,赚取了巨额利润。他在与 俄军交往中获得了日俄战争即将爆发的消息后,便大量囤积货物,待机出售。1904年2月,日 俄战争爆发,俄国远东地区的海上运输线被封锁,海参崴的货源断绝,物价飞涨。这时,他 将战前仅4戈比1斤购进的食盐,以50、60戈比1斤的高价抛售,从中大获暴利。“双合盛”的 实力更加雄厚。它不仅在海参崴租地建楼、设立分号、扩充营业项目,而且还在莫斯科、大 阪、横滨、香港、新加坡等地设有驻在员,直接与当地厂商建立进货关系,也同英、德等国 厂家签订长期订货合同,确保其货源广泛、渠道畅通,生意日益兴隆,成为当地商界首富。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 条件。在“富国利民”、“实业救国”等口号的鼓舞下,久有弃商转工计划的张廷阁,对回 国办实业的热情甚高。1912年,他携带巨款游历了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考察工商,伺 机购厂办实业。1914年,他在北京收买了瑞士人开办的啤酒汽水厂。1915年,他在哈尔滨用 50万日本金元收买了俄国人经营的地烈金火磨,办起了双合盛制粉厂。翌年,他升任“双合 盛”经理,将在海参崴的“双合盛”总账房迁至哈尔滨。这一年他收买了前永胜公司的双城 堡火磨。1919年,又买进了哈尔滨香坊的双盛泰油坊。至此,“双合盛”在海参崴的资本全 部转回国内,张廷阁也结束了自己在国外的经商活动。1920年,他投资100万现大洋,在松花 江边兴建了一座大型制革厂。这是哈尔滨民族资本大规模投资皮革工业的开始。同年,从德 国订购了整套精油设备,准备兴建硬化油厂。1924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为同苏联对抗,防止 日本染指松花江航运事业,下令收回内河主权,一律禁止外国轮船在松花江航行。为此,张 作霖指定由“双合盛”等三家企业合资收买并接办俄国人索斯金公司的轮船。其后,成立了 奉天航业公司,张廷阁任经理。1925年,成立“双合盛无限公司”,张廷阁任总经理。1927 年,张廷阁又开办了兴记航业公司。至1930年,“双合盛无限公司”总资本达247万元。据知 情者透露,它实际资产比这个数目要大许多倍,成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中资本雄厚、实力强 大的企业集团。
    张廷阁对每个工厂和企业都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对提高产品质量、创名牌和 增加生产能力,不惜血本,不遗余力,从而使“双合盛”迅速发展。五星牌啤酒不仅行销内 地,而且还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地打开了销路,产品供不应求。红雄鸡牌面粉更是远近 驰名。1916年1月,“双合盛制粉厂”正式开工生产,日产量由原来的3.3万公斤增至4.85 万公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张廷阁不失时机地增添设备,增加 生产能力,使日产量上升到7.28万公斤。北京政府对双合盛制粉厂十分重视,并予以嘉奖。 1919年3月,农商部称:“哈埠双合盛火磨资本雄厚,为华商之冠,农商部为奖励实业起见, 特呈请国务院发给匾额一方,借资提倡。”1928年,张廷阁又从德国、瑞士购进了一批先进 的机器,并修建了新厂房,于1930年底投产,使面粉日产量达15.4万公斤。这样,双合盛制 粉厂在哈尔滨制粉业中,成为设备最先进、产量最大、产品质量最好、信誉最高的厂家。
    “双合盛”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发展,主要是张廷阁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手段有独到之处 。他注重长远利益,不断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他大胆使用有管理能力的高 级职员和技术人员,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千方百计创名牌、保名牌;他亲自检查红雄鸡牌面 粉的质量,几十年如一日。张廷阁说:“双合盛的名气,就是红雄鸡给叫出来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对张廷阁采取了政治上拉拢,经济上限制,资财 上勒索的手段,让他充任哈尔滨总商会会长、滨江省实业银行董事、哈尔滨松江胶合板株式 会社社长等职。双合盛无限公司被迫改名为“合名会社”。1938年,日伪为掠夺面粉,从原 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实行全面控制。从此,“双合盛”的面粉产量骤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亏 损局面。1939年,奉天航运公司、兴记航业公司等被日伪低价强行收买。还巧立名目,以兜 售股票、推销公债等手段,公开勒索“双合盛”,使其损失资金达400万元,约占全部资本的 39%。如果加上航业和精油设备的损失,“双合盛”的财产损失几达一半。至1945年“八·一 五”时,“双合盛”已奄奄一息,无力开工生产。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当局仍允许张廷阁任哈尔滨商会会长,先后为他加了许多头衔。他 虽任伪职,却善于应付,不失国人身份。紧要关头,尽可能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做些有益于 民族的事。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双合盛制粉厂渡过了资金不足的难 关,开始为人民政府加工面粉,日产量达1万袋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廷阁因其资 本主义自由经营思想受到限制而情绪消沉。1952年“五反”运动中,他交待了一些违法行为 ,被定为半违法、半守法户。1954年1月24日,双合盛制粉厂因棚板粉尘在高温下自燃,引起 火灾,全部机器设备焚烧一空。1956年,双合盛的北京啤酒厂、双城堡火磨等,都实行了公 私合营。
    张廷阁是一位富有正义感、民族感并热心于公益事业的资本家。1914年,他被推举为海 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竭力维护华商的各种权益。1918年当选为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1923 年任哈尔滨总商会会长。1925年捐赠现款和面粉救济“五卅运动”中的上海工人。1926年他 带头同帝俄在中国的残余势力作斗争,维护国家主权。他曾为民请命,要求改组俄人把持下 的公议会,收回哈尔滨市政权。他的行动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192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 取消了公议会,成立了哈尔滨市自治会,被选为会长。哈尔滨市自治会的成立,结束了帝俄 及其残余势力长期把持哈尔滨市政权的局面。对此,张廷阁做出了突出贡献。1931年,在哈 尔滨工商界中多次率先捐献大批款项和物资,支援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1945年9月, 在李兆麟将军等支持下出任哈尔滨市政府市长,同时参加了市政参议会。1946年1月,国民政 府接收了哈尔滨市,张被解除市长职务。4月苏军撤退,接收大员撤离哈尔滨。哈市政参议会 立即召开会议,商讨迎东北民主联军进城事。会后1946年4月,同各界知名人士联名呈请民主 联军“迅速进驻市内,以维治安,而慰民望,不胜迫切待命之至”。这是他在历史转变的关 键时刻又一次利国利民的开明行动。
    1954年双合盛制粉厂失火之后,张廷阁在哈尔滨病逝。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