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才
张子才,1883年生于山东省蓬莱县。青年时代,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在奉天(今沈阳)
结识了秘密从事反清活动的朱霁青。两人志同道合,过从甚密,经朱霁青介绍,两次东渡日
本并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回国,一直在东北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不久,来到哈
尔滨,住在香坊双井街(现咸直街),以经营畜牧业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张宅成了
国民党地下组织的机关。
1924年,朱霁青由苏联考察归来,在张子才家隐蔽下来,与张子才、邢纯遐讨论建立国
民党哈尔滨市党部事宜。1925年3月,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成立,张子才被选为市党部负责人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市党部除张子才、邢纯遐、齐东野、杨首渔等国民党党员
外,还有跨党的中共党员陈晦生、张昭德、彭守朴等人。
1925年11月,奉系将领郭松龄公开与张作霖决裂,与冯玉祥所部国民党军联络,议定协
同反奉。同月22日,在滦州成立东北国民军,倒戈反奉。对此,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散发了
《东三省中国国民党对时局宣言》,号召东三省民众仿照广东成例,组织农工商武装团体,
同奉系军阀作斗争。为支持郭松龄反奉,朱霁青、张子才在哈尔滨秘密组织了东北国民自治
军,司令部设在道里外国七道街7号,朱霁青自任总司令。并派丁理中和孙也鲁到黑龙江和吉
林省组织武装,伺机暴动。共产党员陈晦生、彭守朴、任国桢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自
治军工作。张子才此时身患肺病,主要负责市党部的工作,没有直接参加国民自治军的领导
,但派其二儿子张道庸负责国民自治军与国民党市党部的联络。为了应付局势的变化,张子
才还在三棵树道生林场,设立了备用的市党部秘密机关,以防不测。
张子才特别注意宣传舆论工作,他责成陈晦生利用《东北早报》社印刷传单,传播反奉
消息,发表对时局宣言,开展反奉的宣传活动。郭松龄是奉军中最有实力的将领,有5万多兵
力。受张子才派遣,任国桢曾多次与郭松龄接触。为支持郭松龄倒戈,任国桢还通过苏联驻
哈尔滨总领事馆募捐资助。张子才则通过国民党中央和广州国民政府吁请援助。当时以哈尔
滨为根据地发起的反奉运动,波及东三省各地,声势浩大。《东北早报》及时报道了有关消
息,各界群众一片欢腾,革命情绪高涨。
对哈尔滨发动的反奉浪潮,张作霖气急败坏,下令成立哈尔滨戒严司令部,专门镇压反
奉运动。12月末,日本出兵武装干涉,郭松龄倒戈失败。东北国民自治军司令部遭到张作霖
军警的包围袭击,任国桢、彭守朴、陈晦生等被捕。
东北国民自治军司令部遭到破坏后,张子才留在哈尔滨指挥撤退并处理善后工作。虽身
患重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果断决定:由齐东野保护朱霁青向北京撤退,由杨首渔负责关
闭在道里中国十四道街的《东北早报》社,分散工作人员。同时,将一些重要文件交给邢纯
遐携带到下江通河县。之后,张子才本人由人背着离开了作为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机关的张
宅,秘密地隐藏在香坊东头的福音堂内,继续指挥撤退。
由于张子才领导和掩护有组织的撤退,军阀当局步步扑空,再没抓到一个人。这使军阀
当局非常恼火,四处张贴悬赏缉拿朱霁青、张子才、邢纯遐的通告。张子才自知不能再在哈
尔滨停留,很快便由人秘密护送到北京,与朱霁青、齐东野等会合。在北京期间,一面治病
,一面与朱霁青等人商量营救被捕的同志,并给广州国民党中央写信请求帮助,得到广州方
面的拨款支持。
1926年4月14日,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前线失利而撤出北京,张作霖的奉军随即入城,并开
始镇压革命党人。张子才在别人护送下离开北京,到上海住进广慈医院。这时他的肺病已到
了晚期。1928年,张子才被张道庸接到南京疗养。同年病故于南京。终年45岁。
1928年末,东北易帜,南北统一。张子才的灵柩被运回哈尔滨,安葬在距香坊张宅四五
里处的监查岭。张子才的亲朋好友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一些国民党元老如于右任、居正、
陈立夫、陈果夫、朱霁青等送了挽联。为了纪念张子才在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业绩,哈尔
滨地方当局将香坊的原三育学校改为“梓材学校”。不久,国民党中央委员吴铁城来哈尔滨
,为梓材学校题写了“张公子才纪念学校”的匾额。这所学校曾一度称“张子才纪念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