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张复生

  张复生,原名张仁铎。1887年生,山东掖县人。
    莱阳中学毕业后,赴北京研学新闻学2年,任北京《大同日报》社编辑。1910年充当上海 《申报》驻京特派员。中华民国成立后到东北,在奉天(今沈阳)主办《亚洲日报》,后被 聘为日本人主办的奉天《盛京时报》和大连《泰东日报》论文撰述。因愤于日本欺压中国而 离职。
    1916年赴长春任《大东日报》社总编辑。1918年为“造成一健全舆论,藉资拱卫国家” ,独立创办了《国际协报》,自任社长兼主笔。
    1919年11月,为谋报纸发展,将《国际协报》迁到商业繁荣的哈尔滨出版。他亲自编辑 国内外新闻,撰写言论。该报每日对开两大张,期发数增至1200多份,成为全市一家大报。 翌年初,为配合我国收回中东铁路路界主权,在地方当局的资助下,《国际协报》又附出俄 文日报。瞿秋白10月赴莫斯科途经哈尔滨时,曾专门访问张复生,并在给北京《晨报》的报 道中,评论哈尔滨“中文报的内容都不大高明”,“只有《国际协报》好些”。
    张复生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国际协报》在哈尔滨率先采用白话文,刊载新文艺 作品。1923年一度聘请中共党员李震瀛加入该报,撰写新闻评论。在“五卅”运动中,因旗 帜鲜明地声援群众爱国运动,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罪行,《国际协报》一再被迫“开天窗”, 故在读者中赢得了信任,期发数陡增1倍多。1926年,中国人第一次取代俄国人成立哈尔滨市 自治会时,张复生当选为参事员和估捐委员。
    东北易帜后,《国际协报》得到较大发展。全报员工近百人,印刷设备得以更新,每日 由对开两大张增至3大张。张复生的新闻评论和新设的多种副刊,也已形成全市报界独有的两 大特色。期发数上升到7500多份,不仅成为东北各地较有影响的大报,而且远及东亚其他地 区。
    张复生为每日社评栏目写的时事评论,坚持爱国主义的立场,指点国内外政治斗争的大 事,为维护中华民族和国家利益进言。特别是关于中日和中苏关系等的社评,尤受关注。据 1933年日文《吉林时报》述评,“社长兼主笔张复生文笔畅达,立论卓拔。该报的国际评论 ,甚为中外当局所注目”。
    1929年每周轮流见报的7个文艺副刊,尤为各地青年读者所喜爱。如由中共党员楚图南指 导编辑的《灿星》,副刊主编赵惜梦编辑的《绿野》,陈纪莹和孔罗荪编辑的《蓓蕾》,上 海蔷薇社提供稿件的《蔷薇》,以及《塞上》、《五分钟》等,都分别吸引和团结了不少爱 国的文学青年和读者,为传播革命的爱国的新文艺、新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哈尔滨后,张复生以极大民族义愤表示抗议。他以《日本 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为总题目,逐日撰写社评,总计50篇,约六七万字,痛斥日本侵华 罪行和狼子野心,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讴歌马占山将军率部江桥抗敌,呼吁国人 破除对国际联盟的迷信,号召各界团结抗日,同仇敌忾,坚决奋斗,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
    江桥抗战期间,《国际协报》发起捐款劳军的群众性活动,得到广泛响应。张复生特派 记者多人赴江桥前线,把数万元捐款和劳军物品,分送到抗日官兵和伤病员手中。
    哈尔滨沦陷前夕,《国际协报》被迫停刊。伪满洲国成立后,日伪当局为制造“日满协 和”、“王道乐土”的假象,准许该报于3月7日复刊。张复生从日本宪兵队保释出该报记者 部主任王研石,并升任他为总编辑,还先后招聘中共党员方未艾、白朗等主编副刊。
    张复生在报纸复刊后不再撰写社评。该报采用“有闻必录”的编排手法,不断客观地刊 载东北各地义勇军的抗日活动,和全国各地群众反对“不抵抗”政策的消息。有时还根据《 英吉利——亚细亚电报通讯社》的发稿,报道江西苏区红军反“围剿”的战况,以打破日伪 的新闻垄断。
    哈尔滨沦陷后的国人报刊,因广告锐减,报社收入随之大减。张复生身处逆境却向文学 青年慷慨解囊,指示副刊主编向作者发稿费。“九·一八”事变后从沈阳流亡到哈尔滨的萧 军就是收到该报稿酬后,协助编辑《儿童》副刊的。其间并意外地结识了当时陷入困境的萧 红,促使二萧结合。女作家萧红的小说《王阿嫂的死》也是应《国际协报》新年征文撰写的 。这篇小说在该报发表并获奖金,从此萧红走上了文艺创作之路。
    1934年初,正当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全境,为伪满洲国改行帝制而强化法西斯殖民统 治时,张复生支持副刊主编白朗创办《文艺》周刊。这是中共哈尔滨地下组织又一次创设的 宣传抗日主张的文艺阵地,历时近1年。后来出现在中国文坛的“东北作家群”,其主要成员 多是从这里起步的。为此,《国际协报》被誉为“东北作家群的摇篮”。
    1937年,日伪进行第二次新闻业整顿,哈尔滨等地国人报刊均被扼杀。《国际协报》10 月31日终刊,被纳入日本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操纵的《滨江日报》。张复生被迫作为该报 理事会理事,1942年又改为监事。但他不甘与敌为伍,借口送女儿去上海完婚,全家离开哈 尔滨,到天津隐居。1949年重新回到解放后的哈尔滨,1953年病逝。终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