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邓洁民

  邓洁民,原名邓居文。1890年生于宾州(今黑龙江省宾县)。幼年时就读于私塾,1903 年,随修喜先生学俄文。1905年在滨江道公衙门任俄文通事。1909年入北京汇文中学,1921 年转到天津南开学校读书。1915年去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学习。
    1917年从日本回国后,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倡兴教育。他在一段自述中写道:“民国六 年秋,余归自东瀛,目击吾国学术之不振,人才之萎弱,惄然忧之……先拟创中学,以为之 倡……”。他与赵禅堂、周义亭、吴子青诸先生,开始筹办东华中学(今哈尔滨第二中学校 址),以南开学校为楷模规划一个建校雏形方案。建校宗旨为“培植社会中坚人才,兼重德 智体三育,以养成爱国精神,陶铸济世能力”。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经受很多艰难挫折 ,东华学校终于在1918年4月1日在哈尔滨正式开学。
    东华学校从关内聘请的教员,多半是他在南开毕业的同学,如赵松年、张涤非等。学校 在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课余活动、生活管理等各方面,大都取法于南开学校。东华学校开 办不久,就搞得生气勃勃。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誉满哈尔滨。当时,“各教育会之来观者, 咸喷喷称赞,谓形式精神南开外无与伦比”。
    邓洁民在天津南开求学时,和周恩来是志趣相投的学友,经常促膝谈心,辩难析疑,结 下了推心置腹的友谊。周恩来曾两次跋涉几千里到哈尔滨看望他。第一次是在1917年去日本 留学之前,到哈尔滨来帮助他规划筹建东华学校。第二次是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之前来 哈尔滨向朋友辞行,同时讨论怎样办好东华学校。
    邓洁民的思想比较进步,赞成列宁主张,向往走俄国人的路。他精通俄语,可以直接阅 读俄文书刊。每当报上刊登列宁的讲演,他总要向别人宣讲。他认为旧的不破坏,新的就建 立不起来。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和旧习俗。在东京留学时和李大钊为同 窗好友;以后也经常保持联系。还和孙中山先生有过往来。
    在哈尔滨办学期间,在军阀统治险恶的环境里,曾掩护过许多革命志士。“五四”运动 青年领袖马骏,1920年从天津出狱后,就曾躲在他家避难。1921年末,将马骏安排在东华学 校任教,支持其在哈尔滨进行革命活动。去苏联学习的张太雷,路过哈尔滨时,就宿于东华 学校,并由东华学校代办出国护照。其他许多去苏联学习的共产党人都曾在东华学校落脚, 由东华学校协助沟通去苏联的路线。
    1922年春,邓洁民作为哈尔滨市代表,去北京交涉中东路的地亩问题。同时,为东华学 校募集经费。在北京滞留期间,曾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表演说,抨击东北时政,反对张作 霖军阀统治。事后,闻东北当局下令通缉他,未返回东北。经友人相劝,他在北京联系军政 各界,求援商团资助,创办了私立北京国际大学,深受冯玉祥赏识与支持。但由于政局变化 ,1924年4月段祺瑞上台,冯玉祥下野,国际大学和他本人都遭到无情打击。段祺瑞手下有个 信佛教的秘书,想侵占国际大学校址,便寻找借口栽赃陷害,在社会上扬言:国际大学的“ 国际”两个字就有宣传“赤化”的嫌疑;国际大学侵占庙产,毁坏神像,破坏庙宇,就是共 产的前奏。还散布谣言说:执政府要下拘票(即逮捕法办)。邓洁民接受《京报》社长邵飘 萍的建议,在《京报》上登一忧国投河自杀新闻。并在1925年5月的一个夜里,绕道潜赴天津 ,化名马天民,隐居在天津法租界长兴楼。他蒙受冤屈,遭受陷害,忧愤不已,于1926年4月 16日含恨病逝于天津。终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