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苏炳文

  苏炳文,字翰章。1892年9月2日出生于奉天新民县(今辽宁省新民县)中古城子村。
    1905年至1914年,先后入沈阳陆军小学、北京清河镇陆军第一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出校后曾出任见习教官,北京模范团(袁世凯创办)排长、连长、 营长等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段棋瑞政府宣布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以陆军第九师组成 海参崴支队进驻俄国滨海省。时为第九师三营营长的苏炳文也随部进入俄界,担任绥芬河以 东至海参崴的护路任务。1921年春,随海参崴支队回国。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起,直系军阀因苏系东北籍人士而暗生戒备,免去其实职,改任热 绥巡阅使署中校参谋。苏炳文辞职去福州,受聘为闽军第三旅上校参谋长、一团团长等职。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苏炳文返回东北。历任郭松龄部第十二旅上校参谋长、第一军少 将参谋长等职。郭松龄反奉失败后,苏部被张学良收编,委以第六旅上校参谋长,后因战功 提升至旅长、师长等职。1928年末,任黑龙江省保安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和省府委员。1930年 任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中东铁路哈满线护路司令兼步兵第二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受任黑龙江省代主席,苏炳文派兵1个团参加马占山 江桥抗战。次年2月,马占山一度妥协,苏炳文表面上对侵略者作了些让步,接受了伪满洲国 政府的军饷,但却严防日方插足海满(海拉尔——满洲里)地区,取静观待变之态度。
    1932年9月,苏炳文决计率部抗日,暗中疏散家属,积蓄军备,扩建队伍。10月1日,在 海拉尔誓师抗日,宣布将所部及龙江省步兵一旅合编成“东北民众救国军”。苏炳文被公推 为总司令。
    10月上旬,救国军在富拉尔基与日军鏖战,先后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苏炳文亲赴前线指 挥和劳军,士气高昂,民心振奋。10月中旬,救国军会同复举义旗的马占山部进攻齐齐哈尔 ,21日、28日两次夺占富拉尔基,500人逼近齐齐哈尔城外,准备渡江攻城。由于敌人炮火猛 烈,攻城未果。
    日军损兵折将,一时无力调集大批兵力作战,又故技重演。由10月下旬开始,至11月13 日,出动日伪要员,对苏炳文展开了“和平攻势”。日本关东军愿以日金200万元和伪政府部 长的高职为条件,请苏炳文与日方举行和谈,连伪执政博仪也参与劝降活动。11月14日苏炳 文在国内报刊上披露日伪求和的全部电文,声明绝无言和之意。11月下旬,日军集中步兵、 骑兵、炮兵近3万人大举围剿救国军。11月29日,日军发起总攻。苏炳文亲赴前线指挥,各部 浴血应战,奈弹药、粮食频频告急,力战不支,12月4日忍痛率余部及爱国民众4000余人退入 苏联境内。
    1933年6月5日,苏炳文假道欧洲回到上海,受到上海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国民党政府 当局委以军事委员会中将委员之职,却不准再言“抗日”。苏炳文心怀悻悼,先后寓居上海 、南京等地。“七·七”事变后,苏炳文请缨奔赴抗日前线,国民党政府委任他为军委会战 区军风纪巡察团第三团主任委员,派赴鄂、赣、湘、桂等地巡察部队风纪。1940年,巡察团 撤销,苏炳文退隐重庆。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苏炳文返回新民故里开办工厂。不久内战爆发。国民 党东北行辕主任卫立煌慕其名声,电请国民党政府委苏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参议,苏虽就 任却不为之策划。锦州解放之际,辅佐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策动起义,为解放东北作 出了贡献。
    1949年全国解放后,苏炳文被推选为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第三届委 员,黑龙江省民革副主委,省政协常委,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省人民委员会参议室参事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遭迫害,1975年5月22日病故于哈尔滨。享年8 3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郑重地为苏炳文平反,并高度评价了他在国难当头 之际英勇抗日的爱国义举,肯定了他在解放后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