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林
吴松林,字鹤年,回族。1893年生,直隶香河人。父吴德魁曾任清军营官、统带等职,
受其影响,自幼喜武,爱读历代名将史传,萌生从武保国的念头。稍长,入洮辽镇守使军团
学习军事。1912年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先后驻防满洲里、白城子。1915年
升任团长,一度随军进关。
1928年,吴松林部受命驻防拜泉,被编为东北边防军骑兵第十团。时黑龙江省土匪猖獗
,危害百姓。他亲统部队剿匪,并严饬所部不得扰民。经一番整治,地方趋于安定,当地人
民有口皆碑,声望愈高。秋,被擢升为东北边防军骑兵第一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长驱北犯,并指使汉奸张海鹏引兵进攻齐
齐哈尔。临时主持黑龙江省政军务的参谋长谢珂,急调吴松林旅等赴嫩江桥防线防范。
吴松林义无反顾,勉励全旅官兵发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
。11月4日,震惊中外的嫩江江桥抗战揭开序幕,日军以先头部队攻袭嫩江桥左翼阵地,继以
主力向嫩江桥正面的主阵地大兴一线发起攻击,企图从中间突破,一举占领江桥。
防守大兴主阵地的吴松林旅官兵,奋勇杀敌,终使来犯之敌弃尸400余具惨败退去。翌日
,日军出动飞机20余架,各种炮百余门,对嫩江桥阵地狂轰乱炸,然后出动重兵猛扑。嫩江
江岸第一道防线被敌人突破。紧接着,日军攻击矛头指向大兴,战事危急。在严峻的战局面
前,吴松林毫不畏惧,沉着指挥。马占山也亲临前线。官兵们同仇敌忾,死守阵地。日军迭
次冲锋,均以失败告终。最后,马占山、吴松林指派骑兵第一旅的一个团,悄悄绕至敌军两
翼,突发进击,两下夹攻,日军伤亡累累,惶惶退却。11月6日,日军又增调大批援兵,出动
飞机、大炮、装甲车,卷土重来,江桥阵地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几成平地。最后,与敌人展
开肉搏战,双方均有很大伤亡。为了保存部队实力,马占山下令撤出阵地。吴松林率余部撤
至三间房右翼阵地,整备兵马,准备更激烈的战斗。
11月17日,日军兵分三路,向三间房阵地发起攻击。其中一路以一个旅团的兵力,在坦
克、重炮掩护下,向三间房右翼阵地猛扑。吴松林指挥所部拼死决战,连续打退敌军的10多
次进攻,但他所属部队也损失过半。战斗持续到翌日拂晓,吴旅阵地已被敌军坦克、炮火割
断多处,联络中断,不得不收集残部撤往昂昂溪。
1932年4月,马占山再揭义旗抗日,组建黑龙江省抗日救国义勇军,特委吴松林为新编第
二军军长。同年6月,马占山亲率吴松林军东进,准备会同下江地区的李杜、丁超等部,共同
抗日。东进途中,遭到日军重兵和飞机的围追阻截。吴松林率部连日征战,以利于掩护马占
山及总指挥部人员摆脱敌人纠缠,从容转移。由于吴松林部只是一支孤军,没有后方的接济
和补充,加之敌人在沿线布下了重兵,终日苦战,连连减员。最后,在海伦东山的罗圈甸子
一带,被敌人重重包围。马占山仅率十余人突出重围,进入山区。待吴松林率残部死命杀出
后,随身士兵已所剩无几,无力承担更大的战事,只好忍痛遣散部下,乔装进关。
吴松林进关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少将参议和第五十三军少将参议等职。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他曾作为五十三军的代表,奔走斡旋于华北各地,呼吁
当局释放张学良。1937年“七·七”事变后,吴松林随五十三军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在河南
彰德战役中,曾赴前线督战。接着,又随军参加了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武汉会战后,五十
三军转进贵州山区。吴松林由于多年戎马生涯,积劳成疾,加之对南方水土不服,染斑疹伤
寒,1942年8月2日病逝于贵州安顺。时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