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柴世荣

  柴世荣,原名柴兆升。1894年生于山东胶州(今山东省胶县)一个贫苦农家。幼时随父 母逃荒到吉林省和龙县六道沟。12岁即参与狩猎,练就一手好枪法。1912年因父亲病故家境 困顿而辍学,从此他挑起全家生活重担。
    1924年被招到朝鲜做苦工。1928年逃回和龙。当时和龙县正招用警察,他便去投考,谋 得个警察位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对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十分不满。为挽救民族危 亡,赤心报国,舍弃全部家业,以其领导的几十名警察为基础,拉起数百人队伍,携眷抗日 。不久,率队加入了王德林组建的中国国民救国军,任第四旅旅长。柴世荣率部活动在汪清 、和龙、宁安等地,指挥了镜泊湖、大荒沟、大甸子、东京城等战斗,均获胜利。四旅经一 年转战,屡立战功,成为救国军中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以“柴旅”之名,著称于吉东地区 。
    一年之后,救国军因缺乏正确领导,内部矛盾很多,不能有力地进行抗日。柴世荣报国 壮志难酬,大失所望。中共地下组织派周保中等到救国军工作后,使柴世荣找到了抗日救国 的正确道路,更加坚定了抗日决心。1933年初,在日军大举进攻下,救国军很快溃散。当救 国军代司令吴义成发生动摇,要撤往苏联时,柴世荣坚决反对,表示:国难当头,应坚持在 国内抗日;为了抗战到底,就是把白骨埋在长白山上、镜泊湖畔,也心甘情愿!由于柴世荣 等人的抵制,救国军余部继续坚持抗日斗争。在重新组织的救国军中,柴世荣任第四路军司 令。
    1934年2月,柴世荣率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从此,他在共产党的 领导下,由一个旧军人迅速成长为革命军队出色的指挥员,并于1934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2月,绥宁反日同盟军改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后,他任五军副军长,率领西部先 遣队一部活动在额穆、敦化、宁安一带。1936年4月,率队破坏了宁安县卧龙屯集团部落,袭 击了卧龙屯伪警察署和自卫团。接着又缴取了马莲河伪自卫团的武装。5月,在宁安烟筒沟伏 击了伪森林警察队。6月,在宁安三道河子缴了伪军一个连的械,取得胜利。6月下旬,根据 军部部署率部队向中东路道北转移。8月以后,率五军主力转战刁翎、铁骊、庆城(今庆安) 、依兰、勃利、桦川、穆棱、方正等地。在三道通建立了临时后方根据地,在四道河子沟里 建起密营、医院、修械所、裁缝所等后勤机构,使部队有了后方基地,为以后进行艰苦斗争 奠定了基础。军长周保中给以高度评价,说:“柴世荣不仅能打仗,而且有同敌人长期斗争 的远见。”
    1937年,日军加紧了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讨伐”。在困境中,柴世荣率领部队战斗在牡 丹江两岸,打了很多胜仗。1月28日,在大盘道伏击了从刁翎向林口转移的刁翎日本守备队和 伪军,全歼日伪军300余人,缴获全部武器和军用物资。2月2日,又一举全歼了驻扎在前刁翎 的一股伪军。在历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双手操枪,英勇善战,虽7次负伤,却从未离队。
    1937年9月,周保中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后,柴世荣接任五军军长。1938年春,吉 东省委提出为突破敌人“围剿”,抗联二路军主力部队实行“西征”计划。为落实“西征” 计划,柴世荣召开干部会议,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7月2日,柴世荣率参加“西征”的第四 、第五军主力部队攻打了敌人据点三道通。7月11日,又指挥部队攻占了楼山镇。之后,他率 五师教导团返回刁翎地区,以此地为后方根据地,指挥游击战争。1938年秋至1939年春,日 军在牡丹江下游地区对抗日联军展开更大规模的军事“讨伐”。第五军军部和教导队一度被 围困在乌斯浑河东岸(今林口县境内),与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失去联系。在当地群众支援下 ,柴世荣率领部队抗击敌人,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把部队编成小股,打“麻雀战”, 与敌周旋,使敌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处处被动挨打。部队得以保存了有生力量。19 39年4月,柴世荣率五军部队从刁翎出发,经勃利、穆棱辗转越过中东路回到道南地区,在宁 安、东宁等地继续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初,柴世荣随抗联部队进入苏联境内整训,集中在“北野营”。1942年春,率五 军三支小分队重回东北战场,在中东路道北的穆棱、林口等地开辟地方工作,开展干扰破坏 敌人的活动。同年冬再赴苏联“北野营”,任抗联教导旅第四步兵营营长。1943年,在执行 一项任务中不幸牺牲,时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