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张西曼

  张西曼,又名张百禄。1895年6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父亲张梓林是医生,曾供职于太医 医院和大理院,热心维新运动。其兄张仲钧是同盟会会员。1908年张西曼13岁时,受其兄影 响,由宋教仁、谭人凤介绍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因清廷对革命党人的 活动防范甚严,父亲为防不测,设法让他离开北京,于1911年到海参崴,进入帝俄国立东方 语文专科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在那里,张西曼同俄国革命党人有所接触,萌发了中俄革命互 助的思想。
    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委托张西曼在中俄边境召募骑兵,他不避艰险,孤身上山,与距海 参崴一二百里的大山中的“马贼”首领刘弹子(刘玉和)取得联系。经过多次协商,说服刘 率部南下,援助北伐,受编为北伐军骑兵团。
    1912年,张西曼到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考察,接触了正在秘密传播的普列汉诺夫和列宁 的著作,更加注意俄国革命的发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回国后来到哈尔滨,曾 任滨江道尹公署俄文通事。其间,他广泛联系知识青年,向国人介绍俄国革命和列宁学说。
    1917年,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邓洁民决定创办一所新型的中学——东华学校。张西 曼与邓洁民是好友,对邓办学表示支持,并联络于芳洲、霍占一、赵郁卿、白一震(当时被 邓称为五君子)积极协助筹办,终于使东华学校在1918年4月1日开学。张西曼在办学的宗旨 上出谋划策,使这所学校成为哈尔滨的一个革命据点。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1918年冬,张西曼再赴海参崴考察,在那里读到大量有关俄国 革命的宣传材料,认识到十月革命的光明前景。回国后,便在东华学校师生中广为介绍并演 讲,对广大师生产生很大影响。
    1919年7月,张西曼去北京大学和俄文专科学校任教。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起创立秘密 的社会主义研究会,以便接受十月革命的组织方法和经验。在北京期间,仍不断与哈尔滨东 华学校邓洁民等友人联系,并介绍俄文专科学校毕业生张昭德等到东华学校任教。1922年由 北京去上海,向孙中山建议联合苏俄,效法苏俄共产党的经验,以改造中国国民党。
    1926年冬,张西曼南下武汉,任武昌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并任国民政府政治顾问。19 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张西曼积极营救被捕的学生出狱。以后先后担任国立北 平大学法商学院俄文教授和陆军大学政治教官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西曼极力主张停止内战,对日本实行绝交、宣战,因建 议不被采纳,拒绝了蒋介石让他担任湖北省主席之邀。退而从事边疆民族问题的研究,写过 《西域史族新考》等不少有关民族问题的著作,并担任过边疆学术研究会理事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张西曼参加了蒋介石召集的有著 名学者、教授及各党派人士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公开主张全民团结、联苏抗日。1938年,在 武汉参加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推为理事。
    张西曼是中苏文化协会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创办《中苏文化》刊物。1939年纪念俄 国十月革命22周年时,《中苏文化》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一 文。受文章启发,张西曼以一个国民党老党员的特殊身份,公开反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在 《中苏文化》、《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赞颂社会主义的苏联。他把共产 党人当成自己的朋友,热情帮助每一个革命者和爱国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遵守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促进民主宪政的真正 实施,文化教育界的进步人士于1946年2月24日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这是 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张西曼被推举为理事长。
    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后,受聘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1948年,张西曼参加南京大中学 生“五四”座谈会,痛斥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6月24日,在对记者谈话时大声疾呼“不怕共 产,就怕破产!”张西曼的这些活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被开除国民党籍,免去立 法委员职务,并列入黑名单。
    1948年底,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张西曼化装离开南京,进入中原解放区,并被派 人护送到北平。此后,他怀着喜悦的心情,欢庆中国人民解放,参加了频繁的政治与社会活 动。1949年3月14日,参加了北京饭店的座谈会,和其他20多位民主人士,就北平解放后大学 管理问题交换意见。4月,参加了民主东北参观团去东北解放区,再次到哈尔滨。6月从东北 参观回到北平,参加了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7月2日,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 。7月10日,张西曼因肺癌不治在北平逝世。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