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任国桢

  任国桢,原名任鸿锡,又名任国藩,曾化名刘子厚,字子卿,又作子清。1898年出生于 奉天省安东县(今丹东)一个农民家庭。1906年入私塾馆读书,后进公学堂,1914年考入安 东县立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俄文系。
    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任国桢接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 曾带头闯进赵家楼曹汝霖住所,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六三”斗争中,因积极参加讲 演,他曾被军警逮捕。“五四”运动后,任国桢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在 俄文教师伊凡诺夫指导下,他常常给塔斯社和《真理报》撰稿。1920年鲁迅先生到北大讲授 《中国小说史》,任国桢从此与鲁迅相识,并在以后的频繁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4 年任国桢于北大毕业后,住北京景山东街8号寓所,专门从事俄文翻译。11月他的第一部译著 《苏俄的文艺论战》脱稿,即请鲁迅先生校阅。鲁迅十分赞赏这部译著,连夜为之校改并写 《前记》,将其作为《未名丛刊》首卷交北新书局出版。
    1925年春,任国桢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北方区 委派任国桢到东北奉天(沈阳)开展反帝运动,发展共产党组织。
    任国桢到奉天后,首先在英人所办的“医大”邀请各学校代表,介绍“五卅”惨案真相 ,讨论声援“五卅”运动的问题,通过了慰问上海学生、救济上海工人等项决议。一个反帝 爱国运动高潮在奉天城兴起,学生罢课、游行,向奉天省署请愿。6月中旬任国桢组织各校学 生代表建立了“奉天学生联合会”和“上海罢工工人后援会”,出版了刊物《奉天学生》, 发表《英日惨杀同胞泣告东三省同胞书》,同时还组织学生到各地进行反帝宣传和募捐活动 。奉天城这种强烈的反帝斗争气势是前所未有的。
    任国桢在奉天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以“基督青年会”为掩护和吴晓天一起开办了“暑期 大学”,向进步学生系统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在此基础上,1925年秋成立了奉天市第 一个党支部——中共奉天支部,此后党的组织在奉天地区不断发展壮大。
    1925年9月中共北方区委员会派任国桢到哈尔滨。时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哈尔滨的共产 党员都加入国民党,任国桢的公开身份是《东北早报》编辑,实际从事宣传马列主义和筹建 党组织的工作。
    1925年11月奉系将领郭松龄开始倒戈反奉,得到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支持。任国桢为策应 郭松龄倒戈,奔波于哈尔滨与奉天之间,一面利用报纸传播战事消息,宣传群众;一面积极 帮助郭松龄筹集款项。郭失败后,任国桢以嫌疑犯被捕,关押在吉林第一监狱。1926年11月 出狱后再任中共奉天支部书记。
    1927年5月任国桢领导了奉天制麻工人的罢工斗争,由于叛徒出卖被捕,虽遭严刑拷打, 始终坚贞不屈。1928年6月由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张学良释放政治犯,任国桢得 以出狱。
    1928年10月任国桢调任中共哈尔滨县委书记。其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东北正筹建在 中国境内的吉会等五条铁路,消息传开,哈尔滨以爱国学生为主掀起了反筑路运动。任国桢 遵循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向所属党团支部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团员积极参加这场运动,并 号召各界群众支持学生。11月9日,哈尔滨市工人、学生、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由 党团员组成的反日宣传队散发大量传单,张贴许多标语,并向群众讲演,影响很大。这次斗 争虽遭到反动军警镇压,但党领导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筑“五路”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9年2月,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7月10日,中东路事件爆发,为适应斗争形势需 要,满洲省委决定将哈尔滨县委改为市委,任国桢担任市委书记。这一时期,市委先后发表 了《为东铁事件告哈尔滨全体劳苦市民书》、《告中东铁路工友——对中东路事变后的认识 和行动》等宣言、传单揭露中东路事件真相,号召人民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 新军阀。8月22日省委书记刘少奇和组织部长孟坚在奉天被捕,省委组织临时常委任国桢回沈 阳工作。不久刘、孟出狱,任国桢回到哈尔滨,任满洲省委候补常委兼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长 。任国桢在哈尔滨期间,一直从事党的工作,由于经费有限,生活十分艰苦,他的住处除了 一张破旧的躺椅外,空空如也,在地上铺着稻草,罩上床单就是任国桢的睡床。在这样的条 件下,任国桢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
    1930年1月满洲省委派任国桢到上海中央训练班学习,离开了东北。学习结束后到青岛任 山东省委书记,经组织介绍与做妇女工作的陈少敏结成夫妇,他们的家就是省委机关所在地 。同年11月初,省委又遭破坏,在敌人通缉下,任国桢离开山东,后经中共北方局调任北平 市委书记。
    1931年10月9日任国桢作为中央特派员前往山西太原工作。在白色恐怖形势下,他不顾个 人安危,努力工作。不久,由于叛徒出卖,同山西省委书记刘天章、组织部长阴凯卿一起被 捕。在敌人酷刑下,坚贞不屈,敌人未从其口中得到任何机密。最后,敌人决定将其处死。 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同年11月在太原市小东门外英勇就义,时年3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后,人民政府找到了烈士遗骨,重新安葬于太原市双塔寺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