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车向忱

  车向忱,原名车庆和。1898年5月7日生,奉天法库(今辽宁省法库县)人。
    1909年,车向忱入本村小学堂读书,1914年考入法库县中学,1918年入北京大学高等补 习班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参加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时,被军警逮捕,由群 众声援获释。车向枕高等补习班结业后,入中国大学法科。1925年毕业后,回到东北家乡, 决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以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在沈阳,车向忱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 总干事阎宝航商定兴办平民教育。经过筹划,以青年会为基点,在小南门里创办起第一所平 民教育学校,又在省立第一、第三中学和东北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了平民夜校班。他自己过着 非常俭朴的生活,把兼课所得的薪水都用作办学经费。
    1928年9月,车向忱组织成立了“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任总干事。平民教育的发展 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教育厅长诬他为“拉拢青年,有左倾嫌疑”,并告到东三省保安总司 令张学良处,在3所中学的兼课亦被解聘。但他并没有屈服,直接面见张学良,陈述“办平民 教育是为了唤醒民众,反对日本侵略”的宗旨。张学良听后非但不加治罪,反而资助大洋50 00元鼓励办学,同时,车向忱应聘兼任了平民教育促进会名誉会长。至1929年7月,辽宁全省 共办起城市平民学校41所,学生1700余人;农村平民学校200多所,遍布20余县,使7000多农 民获得读书机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离开沈阳赴北平。与东北同乡高崇民、阎宝航等发起建 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执行委员、常委。流亡关内的东北同胞入会者达400多 人。张学良副司令大力支持“救国会”。10月初,车向忱带领一个宣传组,前往山海关、绥 中、兴城等地,进行抗日宣传。11月,率6名青年赴南京请愿,向蒋介石提出收复失地、积极 抗战的要求。12月,他带领慰问团慰问抗日前线将士。1932年2月后,他多次往返关内外,联 络义勇军将领共同抗战。先后在珠河、延寿、方正一带,慰问李杜将军。当他得知马占山在 “江桥之战”失利后退至黑河一带,便前往寻访。冒着严冬风雪,历时十几日终于见到马占 山将军,把秘密带来的救国会委任状和张学良将军亲笔信交给了马占山。马占山十分激动, 遂召开阅兵大会,宣誓反攻,车向忱向全体将士讲话,鼓励大家抗日到底。此后,车向忱前 往海伦、拜泉、安达等地联络马占山部下邓文、李海青等,使其与马占山南北策应,夹击齐 齐哈尔日军。1932年末,他潜赴满洲里、海拉尔,寻访苏炳文,推动联合抗日。1933年初, 在桓仁县老秃顶子山慰问了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并商讨了援助枪支弹药问题。又往黑 龙江泰安、依安等地寻找马占山部下宋喜和、允江,联络了“压满洲”、“挡一面”、“李 波澜”等山林队,宣传联合抗日。1934年春热河失守,他不顾日机狂轰乱炸,冒着生命危险 ,抢救伤员。
    1935年夏,应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的邀请,赴西安,募捐创办“东北竞存小学” ,接收流亡到西安的东北少年儿童入学。中共陕西地下组织、东北军、西北军和社会各界名 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王以哲、杜重远、杨明轩等均积极捐款资助, 学生很快增加到260多名,他们既读书又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6月,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启发帮助下,在军内成立了“抗日同志会”, 车向忱是该会核心成员之一。同年10月,又成立了“东北民众救亡会”(简称“东救”), 被选为执行委员、主任委员。“东救”发表《援绥募捐启事》,由竞存小学师生带头行动, 不到1个月,募捐2000多元。他亲自带领慰问团前往绥远前线慰劳抗敌将士。为纪念“一二· 九”运动一周年,中共陕西地下组织决定以西安市学联名义举行大规模游行请愿活动,车向 忱率领竞存小学200多名师生,高举象征白山黑水的校旗前去参加纪念大会。当遭到警察开枪 镇压,几名学生负伤时,他冒险前往张学良公馆,控诉反动军警镇压学生的法西斯暴行,要 求严惩凶手。张学良听后,亲自乘车跟随游行队伍保护学生。两天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 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车向忱代表“东救”参加了14个救亡团体的紧急会议,联合署名 发表了“全国救亡团体拥护张杨主张的通电”。12月16日,在革命公园举行有10万人参加的 市民大会,“东救”散发了《告西北各界同胞书》。会后,周恩来会见他,详细地询问了东 北流亡儿童的情况,表示极大的关怀。同年8月的一天夜晚,国民党特务突然包围学校进行搜 查,逮捕了车向忱和其他4名学校负责人。经过1个多月的关押、刑讯,经多方营救方得以释 放。出狱后,他依靠共产党办学的决心更加坚定。在中共党组织的支持下,除小学部外,增 设了初中部、高中部,在校学生达700多名。
    1938年冬,由于西安遭到日军轰炸,竞存学校迁至凤翔东关外纸房村两座庙里办学。中 国共产党对竞存学校十分关怀,在“竞存”最困难时期,周恩来捐赠经费5000元,师生们受 到极大鼓舞。东北竞存学校不断在艰难中发展壮大,10年间,为党和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 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该校毕业的学生约5000余名,他们中有许多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车向 忱远在他乡,呕心沥血办教育,对东北青年“管吃、管穿、管读书”,被人们赞誉为“东北 青年之父”。
    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车向忱于同年12月13日离开西安去延安。在枣园见到了 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询问他:“祖国光复了,车先生,您看做点什么工作呢?”他毫不犹豫 地回答:“我是东北人,还是想回老家工作。”毛主席微笑地说:“东北方面很需要人啊! 车先生,还是愿为桑梓服务!”不日,他接到通知即赴东北。临行时,毛泽东、林伯渠亲到 延安机场送行。
    1946年2月,车向忱回到了东北家乡。6月3日,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9月,任东北 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在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同时,开 始接收、改造私立哈尔滨大学工作。车向忱来到学校,与师生商谈,邀请学校董事会成员和 社会知名人士商讨办学事宜。经过宣传动员,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协助,不久,便会同东 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崇民、委员陈先舟到校召开师生大会,代表东北行政委员会宣布接收 私立哈尔滨大学,并改为公立大学。1946年10月20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车向忱主持大会并 讲话,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学校设3个学院10个系,校舍简陋,困难很多。但师资多为社会名流,蒋南翔、李则蓝、 李鹰杭等人都应聘授课或兼任系主任。
    车向忱在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期间,明确提出“东北应当实行民主、科学、大众教育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主张。他还为学校书写了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作 为校训。鼓励学生参军参战,支持学生办民校、参加防鼠疫等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政治 上进步很大,更加热爱共产党和民主政府。
    车向忱为人正直,工作勤谨,生活俭朴,热爱教育事业,热爱青少年一代,为青少年树 立了良好的风范。
    1946年10月,经东北行政委员会党组织批准,车向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东北人民政府成立后,车向忱被选为政府委员,任教育部长。之后,曾任辽宁省副省长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车向忱被强加罪名,受到迫害。1971年1月8日逝世,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