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铸
王铸,字昆山,又名王鼎三,笔名铁魂。1901年3月1日生于奉天开原县(今辽宁省开原
县)大白庙子村。8岁就读本村私塾,1918年考入开原县华商学校,1923年毕业后返乡当小学
教师。
1927年王铸考入北京燕京大学教育专修科,在校期间,受《向导》等进步报刊的影响,
积极参加校内外的革命活动。1929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开原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30
年,任开原县教育局视学委员时,曾因组织300名教师与拖欠工资的地方当局进行斗争被撤职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铸来到哈尔滨。经同乡吴雅泉等人介绍,到《哈尔滨新
报》社工作。新报是中共北满特委创办的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王铸到报社后被分配做编辑
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经常邀请社会名流撰写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
号召各界群众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经常报道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概况及各界人民的抗日
呼声。1932年元旦,他为报社写了《新年致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和蒋介石不抵
抗政策的严重危害。他除做编辑工作外,还经常和报社的几名党员一道,夜间去贴标语、撒
传单。
1932年2月5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哈尔滨新报》停刊,他以东省特别
区立第二中学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同年夏,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
去穆棱、牡丹江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直到入冬时才调回哈尔滨,担任省委宣
传干事。为了便于工作,又去教书,利用学校这块阵地,向学生进行反满抗日宣传,鼓动学
生参加反日斗争。
1933年9月,二中师范班学生潘启忠在学校休养室服毒自杀。在追悼会上,王铸大声疾呼
:“是不合理制度要了潘启忠的命,没有‘九·一八’便没有他的自杀。但是,他走的是自
己消灭自己的绝路,此路不通。”他号召广大学生要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王铸还在二中发展
了共产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东北,中共中央与东北地区党组织的联系很不方便,给满
洲省委的经费很难带过来,许多同志的生活困难。王铸闻知后便将教书的薪水,除少部分留
做自己生活费外,其余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组织活动经费。
1932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李耀奎被捕入狱。省委派王铸负责营救李耀奎的工
作。为打通关节,筹集经费,他除了把自己的薪水用上外,还借了几十元的债。经多方求人
,日伪当局同意释放李耀奎。1934年4月初,省委被破坏,由于叛徒告密,李耀奎的真实身份
暴露。王铸的营救工作失败,不久也被捕入狱。王铸被捕后,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动
用残酷的刑具,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后被判五年徒刑,关进哈尔滨道里监
狱。在狱中,王铸不失一个共产党员的尊严,没有向敌人低头。他曾与难友一起为改善监狱
中恶劣条件,开展了绝食斗争。还曾惩治了欺压政治犯的“狱霸”,受到难友的敬重,被称
为“王教头”。王铸始终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必胜信念,在狱中经常与难友对诗。他的《
狱中快乐》“凄凄牢监,锵锵镣声,为了社会革命,那怕牺牲一生半生。倘若不幸被杀,是
为了社会,也是为了大众”的诗句,鼓舞了难友们的革命志气。
在狱中,王铸由于劳役繁重,得了肺病,因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恶化,1937年11月1日
病死于狱中。时年37岁。他的家属将他的遗体埋在极乐寺的后侧,解放后移到哈尔滨革命烈
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