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李成林

  李成林,原名金东轼,又名金东植,化名金大伦、孙靖海、李成林。朝鲜族。1904年生 于朝鲜咸镜南道咸州郡东川面的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随父母离开朝鲜来到中国吉林省宁安 县(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磨刀石屯,后迁宁安县城。
    1919年,李成林毕业于磨刀石小学,1922年毕业于吉林省立第四中学(校址在宁安)。 因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在校期间,常和一些进步青年从事进步思想的宣传活动。19 24年,李成林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满洲共产青年同盟”。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1927 年夏,蒋介石到处捕杀革命者和进步青年,李成林被迫退学,于6月离开广州返回宁安。
    李成林回乡后,在宁安县小学师范班任教。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 八”事变后,党组织派他(当时化名金大伦)到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总部任宣传部长。
    1932年秋,李成林被调到密山参加中共密山区委的领导工作,成立县委时任县委宣传部 长。在此期间,参加创建密山游击队,整顿、发展党团组织和反日救国会组织工作。党员很 快由六七人发展到三四十人,共建立7个党支部,到1934年,全县发展党员百余人。同时还先 后创办了刊物《战线上》和月发行量2000余份的《救国日报》。
    1934年夏,李成林调勃利县任勃利区委书记,在县城、大四站、二道河子等地开辟工作 ,仅几个月时间就发展40余名党员,建立了3个党支部。在勃利县西北楞林区,曾发动并领导 了百余名伐木工人大罢工,向资本家、把头提出改善待遇、增加细粮、提高工资的要求,经 过连续6天的斗争,终于迫使资方答应了要求,取得罢工的胜利。当年10月,勃利区委改组为 勃利县委,李成林任县委书记,着手建立了大四站、城区、小五站等区委组织。以勃利为中 心,党的领导范围扩展到桦南、依兰等地。
    1936年春,连珠岗发生了反对日伪机关收缴地照、枪支的农民大暴动。为了支援农民暴 动,李成林争取“山林队”,联合“大金山”,带领30余人并发动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武装 队伍,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一天,当日伪军的汽车行驶到连珠河大桥时,农民联合武装发 起突然袭击,日伪军措手不及,丢下3具尸体,弃车而逃。农民武装缴获步枪3支、子弹两箱 ,当场烧毁了汽车。李成林在领导地方工作时,十分注意军民关系,发动并组织“反日救国 会”、“妇女会”等,为抗联提供情报,解决给养,动员群众参加抗联队伍,为抗日作出了 贡献。
    1936年3月,中共中央驻满洲代表决定撤销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中共松江省委,并提名李 成林为松江省委书记。同年6月,李成林与抗联四军二团副官齐喜,一起去依兰的黑背参加抗 联四军军部会议,计划会后去松江省委赴任。当行至马粪包(今勃利县大四站镇福兴村)北 沟,不幸被土匪暗害。时年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