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于化南

  于化南,原名于诗勋,字诵芬。1904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宋村镇东孔格庄。于化南 青少年时期性格刚强,在学校品学兼优,怀有远大志向。于文登县师范学校毕业后,拒绝县 府招聘,志愿回乡当教员。
    1932年于化南到吉林省饶河县(今黑龙江省饶河县),投奔“闯关东”在当地开荒种田 的父亲于树兰。原想先到“北大荒”看看,再决定去留。但北上途中,目睹日本侵略者的种 种暴行,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到饶河后,即参加了当地的反日会活动,不久,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他在家信中写道:“不打倒日本鬼子,决不回海南!”于化南28岁到东北投身革命 ,至牺牲时,一直未归乡省亲。
    1933年他参加中共饶河县委机关工作,1934年任县委委员,1935年任中共道北特委委员 和吉东特委委员。1936年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出的驻满洲省委巡视员吴平的联络 员,代号“诵”,化名李德生。在饶河、虎林、抚远、同江、富锦、宝清、密山、牡丹江、 穆棱、勃利、依兰和林口等地,与抗联第四、五、七军和地方党组织联络,并积极收集日伪 军事情报,宣传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筹备物资支援抗日斗争。1936年12 月25日,由于叛徒出卖,他寄宿的林口县城内石印地下联络站被敌人发现。在十分紧急的情 况下,他临危不惧,安排好道北特委机关人员从钟表铺、石印局和鲜货床子等处撤走,保护 了党组织,使战友们免遭杀害。
    1937年3月10日,在林口县三道通四道河子沟里成立中共吉东省委,于化南被选为省委常 委。4月,经海参崴去莫斯科,向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工作。5月15日写了《吉东 道北特委关于一九三六年工作报告》。在苏联期间,曾在东方大学学习。1938年回到延安, 在陕北工作。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于化南随由延安出发的干部队伍挺进东北,任中共勃利 地委书记兼专员。同年12月13日晚,收编的地方武装头目孙荣久被国民党策反,叛匪袭击勃 利县城内工作团驻地,于化南率警卫部队与匪徒展开激烈战斗。此时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李荆 璞带领部队开往鸡西,路经此地,孙匪慑于大部队的威力,不战自退。于化南和马赓辰等带 领勃利县大队撤到林口。
    12月15日,张闻天和方强去佳木斯,路过林口时召开干部会议,决定富振声为地委书记 兼司令员,于化南为专员,王秉坤为部队政委,带领从勃利撤下来的队伍打回勃利去。不料 回师途中,又遭到土匪伏击,不得不再次退回林口。当时国民党收编的政治土匪谢文东、李 华堂、孙荣久和张雨新等异常嚣张,几乎控制了这一带的所有村庄。部队被迫分散,于化南 只带领1个班,沿铁路线向牡丹江方向迂回行动。后来这十几个人又化整为零,隐蔽前进。
    12月19日早晨,于化南等来到向阳车站附近的高丽屯(现林口县龙爪乡朝鲜族一心村) ,在郑某家里休息时,被告密。国民党土匪东北第十五集团军挺进军总指挥张雨新匪部的二 十四团营长盖本支(外号盖大麻子),将于化南等逮捕,押到龙爪村匪团部。匪团长段振久 是日伪时期当过保长的汉奸,当地的恶霸,对于化南进行审讯。
    于化南身上带的红军钞票和文件没来得及销毁和隐藏,他身着在延安时的军装,加上浓 重的山东口音,匪徒认定他是从关里来的干部,对他进行酷刑拷问。于化南的膝盖骨和脚踝 骨被打成了酱黑色。匪团副梅双吉曾在抗联队伍里混过,他指认了于化南。于化南正气凛然 ,承认自己是从延安来的“老八路”,毫无怯色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启发匪兵觉醒,指出 一切反人民的势力都将被彻底消灭!
    1945年12月20日上午9时,匪团长段振久亲自指挥,由200多名荷枪实弹的匪徒押着于化 南到龙爪南山。匪徒们把他的衣裤鞋帽剥光,让他光着脚站在雪地里。他愤然地说:“虽然 杀了我于化南,但共产党的事业一定能成功!”匪首段振久下令开枪。于化南为人民解放事 业壮烈牺牲。时年4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