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邓文山

  邓文山,1905年生,热河建昌(今辽宁省建昌县)人。14岁随父迁居黑龙江省德都红化 碁屯。
    成年后,邓文山被村民推举为本村组织的地方保卫团团长,成为地方实力派人物之一。 邻村青龙岗有两家恶霸,平日欺压百姓,作恶多端,邓文山气愤不过,搜集整理其罪行告到 县衙,官府处罚了当事者,村民为之大快。两家恶霸对邓文山恨之入骨,寻衅报复。邓文山 走投无路,投入“青龙”绺子,因其疾走如飞,故报号“草上飞”,专门与为富不仁的恶霸 劣绅作对,成为远近闻名的绿林好汉。
    1928年,大当家“青龙”接受当局收编,被委以营长,邓文山也随队下山,当上“青龙 ”的营附。“青龙”原名张云阁,也是一个疾恶如仇的好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张云阁率部追随马占山抗日,被马占山委以第四军第十三旅旅长,任邓文山为团长。
    1932年末,黑龙江省义勇军主力撤往关内,张云阁不肯进关,率部转战德都山区,继续 坚持抗日斗争。1933年冬,日军对德都山区扫荡,张云阁,邓文山率部顽强抗敌,终因敌众 我寡,队伍溃散。张云阁壮烈殉难。邓文山只身突出敌围,潜伏回乡,联络散失的义勇军余 部,寻机再揭义旗。
    1934年,溥仪登上伪满洲国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康德”。邓文山招集旧部又拉起一 支100百余人队伍,报号“平康德”,表示决心推翻伪满统治,与汉奸、伪满洲国誓不两立。 “平康德”竖起义旗后,当年义勇军的老战士纷纷携枪带马来投,队伍与日俱增。日伪当局 大为震惊,频频出兵征剿。由于没有外援和给养接济,“平康德”虽多次粉碎敌人围剿,歼 灭一部分敌人,但活动却愈来愈困难,至1936年末,队伍终于被打散。日伪当局到处悬赏缉 捕邓文山。邓只好携带眷属和两支短枪潜回凌南家乡。
    邓文山回到家乡后,立即串联亲友、旧识,筹谋组建抗日队伍。当时,村里许多人参加 过辽西义勇军的抗日活动,见邓文山组织抗日,纷纷登门表示赞同,于是邓文山于1937年4月 又拉起一支30余人的抗日队伍,依然报号“平康德”。
    队伍成立不久,六家子伪警察来犯。邓文山事先埋伏好队伍,只身单枪迎上前去,连打 3枪,第一枪打飞1名伪警的警帽,第二枪打折了伪自卫团的旗杆,第三枪故意打在一名小头 目的脚下。敌人见邓枪法神奇,不敢近逼,慌忙撤走。
    1937年秋末,药王庙伪警察署署长杨志凌率随从窜到大北沟,邓文山正在这里宣传民众 。双方相遇,拔枪相持。当地民众担心打死杨志凌,日伪当局定来报复。邓文山思考再三, 不愿为群众留下麻烦,又不甘心轻易放过这个汉奸走狗,决计给以警告。两下交锋不久,邓 文山一枪射倒杨的坐骑,使杨栽下马背,摔得鼻青脸肿,邓跃马赶到跟前时,杨连连叩头求 饶。邓对杨教育一番后放他回去。
    “平康德”的队伍寓于民众之中,时聚时散,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建立许多战功。日 伪当局屡次征剿不利,于1938年5月,调集建昌、绥中、兴城、锦西、朝阳5县兵马组成一支 联合“讨伐”队,对“平康德”进行了篦梳式“大讨伐”。最后,在李半仙沟屯,“平康德 ”被敌重兵包围,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敌军横尸累累,邓文山也身负重伤,部队损失惨重, 突出敌围后转移到山区。邓文山终因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时年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