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曾化名张贯一。1905年2月16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 人。5岁丧父,随母度日。7岁就读私塾,14岁考入确山高等小学。1923年秋,考入河南省立 第一工业学校。
    杨靖宇在小学读书时,适逢“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他同进步教师到街上去宣传,教师 们称赞他:“别看马尚德同学年纪小,他却有真诚的爱国心。”在工业学校期间,他写了一 篇《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的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四处流浪老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军阀连 年混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宣传马克思主义 的刊物,并与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和共产党员接触,使他的思想进步很快。1925年“五 卅”惨案发生后,他被选为学校代表,积极地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去。在斗争中,他光荣 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杨靖宇入团后,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先后在家乡创办“农民 夜校”,组织建立农民协会,推动农民运动在确山一带开展。1927年4月4日,在党组织的安 排下,杨靖宇、张家铎、张耀昶等率农民1万余人举行起义,经5天奋战,攻克了确山县城, 并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代表工农利益的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正当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白色恐怖下 ,有些人动摇,脱离革命队伍。杨靖宇就在这严峻的考验下,于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杨靖宇紧密配合中央 红军,发动了刘店秋收起义,成立了确山农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总指挥。
    1929年春,中共中央调杨靖宇到东北工作,任中共抚顺特支书记。他深入工矿,在工人 中宣传党的主张、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接着,发动和领导了抚顺、本溪矿工大罢工,使工人 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党组织营救出狱,来到哈尔滨。牢狱里的折磨使 他身体健康状况很差,党组织让他先休养一段时间,杨靖宇却迫切地要求党组织安排工作。 他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正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子孙,我怎么能安 心休息啊!在监狱里并没有累着我,只要我活着,就要工作和斗争。”中共满洲省委任命他 为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和东北反日总会会长。他在反日会工作期间,积极组织学校、工 厂、铁路反日会活动,支持马占山将军江桥抗战。1932年春,省委任命他为中共哈尔滨市委 书记和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不久,又代理军委书记。是年7月,松花江泛滥,哈尔滨遭受 空前大水灾,道里道外一片汪洋,成千上万灾民无家可归。日伪当局竟发布镇压法以防灾民 反抗。杨请宇按照省委的指示,领导发动灾民进行反迫害斗争。他发现有的难民所灾民一顿 饭只领到1个小馒头,有的还领不到,他立即组织灾民采取“罢领”行动,并提出斗争条件。 迫使日伪当局保证每人每顿发两个馒头,并及时供水。在哈尔滨工作期间,由于环境艰苦, 经费困难,杨靖宇在生活上极为简朴,一件旧灰布大衫始终伴随着他。他曾说过:“一个普 通人都应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况共产党员呢?党员对党的事业必 须具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年11月,受中共满洲省委的派遣,杨靖宇去南满的 磐石、海龙巡视工作。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经 常出入深山密林,说服了一些土匪和地方武装停止仇杀、内讧,一致抗日,使一大批抗日力 量团结在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周围。
    1933年1月,杨靖宇留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5月,参加了在哈尔滨召开的满洲省委扩 大会议。会议讨论了怎样贯彻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纠正“左”的错误在东北造成的严重 影响。会议决定将原红军游击队改为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共同对敌。会议决定杨 靖宇作为省委代表在南满领导抗日斗争。他到南满后,认真贯彻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 合南满抗日义勇军,共同与敌人斗争。1934年2月21日,召开了南满抗日军联席会议,成立了 抗日联军总指挥部。20多支抗日武装,一致推举杨靖宇为总指挥,还通过了抗日联合宣言。 另一方面,杨靖宇积极推进政权建设和组织建设,召开了南满民众代表大会,成立南满特区 人民革命政府筹备委员会,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地方基层组织,使游击区不断扩大,并相继建 立了通化中心县委和柳河中心县委。
    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治军有 方、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东北人民革命军不断壮大。19 36年2月20日,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东北抗日部队,以杨靖宇等抗日将领的名义发表了《东 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以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6个军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 先后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杨靖宇继任抗联一军军长兼政委。抗联一军在杨靖宇的指 挥下,在南满地区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本溪梨树甸子一役,歼灭伪军百余人,伪少将旅 长邵本良被击伤后毙命。此后,日本顾问英俊大佐也被抗联一军击毙。日本侵略者惊呼“杨 靖宇是满洲治安之癌”。
    1936年6月,抗联第一路军组成,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全国抗战爆发后,杨靖宇积极 响应党中央号召,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他带领抗联将士攻打日伪据点,袭击列车,炸毁军火 库,歼灭大量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极大地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发动太平洋战争,加紧对中国关内进攻,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集中了大批兵力,疯狂“讨伐”东北抗日联军。日伪军所到之处,实行野蛮的“三光”政 策,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杨靖宇率部克服缺衣少食 的极大困难,坚持与日伪军展开殊死的斗争。1938年春、夏季,连续展开通辑铁路破袭战, 一度使日伪铁路工程陷于瘫痪状态。秋季,在辑安县长岗与伪军李景清旅交火,击毙日本指 导官高岗武治等60余人,俘30余人,缴获大批军需品。不久,杨靖宇率领警卫旅1000余人, 往通化、临江一带转移。日军调集重兵前来堵截,日军“讨伐”总司令三木中将亲自督战。 杨靖宇率军边走边战,10月中旬,部队来到临江县的岔沟,决定在此宿营,结果被日伪军约 1500人重重包围。杨靖宇临危不惧,一方面沉着应战,在一天的激战中打退了敌人10几次进 攻,歼灭了大量敌军;一方面召集干部开会,商定突围计划,找出了敌军防御的薄弱之处。 乘午夜日伪军困乏之际,从地形险峻的西北角突出重围。岔沟之战,歼灭俘虏日伪军百余人 。1939年冬,形势更加紧张,日军调集了大量军队围剿抗联一路军,抗联战士处境极端困难 。1940年初,杨靖宇为了保存力量,把部队化整为零,以小部队的形式与日伪军继续战斗在 长白山区,他带领10几名战士准备去找第一方面军。2月中旬,他们到达濛江县境,由于叛徒 告密,敌人紧紧地追了上来。经过三四天的周旋,才甩开围追的敌军。为了缩小目标,杨靖 宇决定只带领警卫员朱文范、聂东华2人继续前进,联络部队。临走时,他叮嘱大家:“为了 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2月18日,杨靖宇派去找群众买食物的朱、聂2人,不幸遭敌人袭击 ,英勇牺牲。敌人搜身时,发现了杨靖宇的图章,断定他就在附近,于是下令加紧搜索,并 不许上山打柴的农民带饭,以断绝杨靖宇的粮源。杨靖宇只身一人,几天来未进一粒粮食, 以冻草、棉衣中的棉花和雪水充饥,同敌人相持5个昼夜。2月23日下午,杨靖宇来到濛江县 保安村三道崴子山上,不幸被特务发现,大批敌人包围上来。敌人喊叫着让他投降,回答敌 人的是一串串的子弹。日军见活捉不成,便凶猛地向杨靖宇射击。拼杀中,杨靖宇左腕被子 弹射中,他忍着剧痛坚持与敌人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敌人的子弹射中了他的胸膛,杨靖 宇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关东军的官兵们无法理解他在深山中多日不进食物还能坚持战斗, 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枯草、树皮和棉花。杨靖宇顽强 不屈的精神,在日本朝野上下和侵略军中引起极大的震动。
    1949年,郭沫若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后,被杨靖宇的事迹深深感动,当即题诗一首:“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士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