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10月26日生,直隶省朝阳县(今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人。1919年春, 随家迁居哈尔滨。
    赵尚志生于农民家庭,幼年时期当过学徒,做过杂役和信差,受尽了各种苦难。后来家 境稍有好转,于1925年2月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在校期间,赵尚志受俄国十月革命和“ 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影响,串联同学,秘密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探索救国救民之 道。以后结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共产党员吴宝泰,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青年运动负责人彭 守朴。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赵尚志在许公学校组织学生会,积极参加声援斗争 ,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参加爱国活动被军阀当局视为大逆不道,学校以“不守校规 ”的罪名将赵尚志开除学籍。之后,中共党组织介绍他到广州投考黄埔军官学校。1926年5月 ,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加紧迫害共产党人。赵尚志毅然退出黄埔军校,按照党的指 示,重返哈尔滨。先后在哈尔滨、双城、长春、沈阳,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和1930年 ,两次遭到奉系军阀政府的逮捕,在吉林、沈阳、南京,度过了3年多的狱中生活,经受了严 刑拷打和诱惑欺骗,但都没有动摇。他在沈阳曾教育了一个狱方“教悔师”,使他弃恶从善 ,多次掩护共产党员在狱中的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中共满洲省委营救出狱 。此后,赵尚志一直活跃在北满抗日斗争最前线。
    1932年春,赵尚志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5月,被派往巴彦,协助张甲洲整顿巴彦游 击队。由于省委执行“北方会议”“左”的政策,加上游击队内成份复杂,该队于1933年初 瓦解。省委在总结巴彦游击队失败的原因时,认为是赵尚志“右倾”所致,遂开除了他的党 籍。这一挫折,并未影响赵尚志的抗日决心,他又只身投入在宾县一带活动的义勇军孙朝阳 部,当了一名马伕。一次,孙朝阳部被日伪军围困于宾县东山,束手待毙,赵尚志提议以攻 为守,用一部兵力据守东山,分出一部兵力攻打宾县县城。孙朝阳采纳了这个计策,并派赵 尚志率部攻城。赵尚志乘虚攻入城内,迫使敌人撤围回救。事后,孙朝阳任命赵尚志为参谋 长。赵尚志与中共珠河中心县委派来的李启东密切配合,协助孙朝阳整顿内部,开展游击活 动。不久,孙朝阳被日军诱捕杀害。在敌特造谣挑拨下,孙部一些人企图杀害赵尚志。经与 李启东商议,赵尚志率李启东、李福林、李根植、姜熙善、王德全、姜甘用、金昌满等7名骨 干队员,携带1挺机枪、11支步枪,脱离孙部去珠河中心县委。
    1933年10月10日,赵尚志以7名队员为骨干,在珠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创建了珠河反日 游击队。不久赵尚志亲率游击队,缴获两个伪警察所的武装,击溃两次日军的进攻。不到3个 月的时间,队伍发展到70余人,并开辟了以三股流为中心的珠河抗日根据地。日本侵略者把 珠河游击队视为“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悬赏万元通缉赵尚志。1934年3月底,赵尚志根据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在珠河铁道北,邀集10几支义勇军的首领 ,共同商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赵尚志被推选为司令。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 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张寿篯(李兆麟)为政治委员,队 伍扩大到450多人,下辖3个总队,9个分队。哈东支队成立后,兵分3路,攻打了五常、宾县 、方正等县城。三岔河一役,激战两天一夜,歼敌百余。肖田地突围战消灭敌人130多名。经 过一年的战斗,哈东游击根据地扩大到珠河、方正、延寿、宾县、五常、阿城、双城等县, 控制了东西200多里,南北350多里的大片地区,拥有人口10万,农民自卫队员6000人。游击 队纪律严明,爱护群众,军民亲如一家。赵尚志在指挥作战余暇,常和战士一起帮助群众耕 耘、收割、劈柴、推磨,深受群众的爱戴。1935年1月12日,满洲省委决定正式恢复赵尚志的 党籍,充分肯定赵尚志在开除党籍期间,继续坚持抗日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1935年1月28日,以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根据地的青年义勇军骨干,成立了东北人民革 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为军长,冯仲云为政治部主任,队伍增至750多人,哈东各县的游击战争 更趋活跃,直接威胁日伪在北满的统治中心哈尔滨。同年夏,经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策划,以 驻哈日军部队长岩越中将为头目,调集日伪军警3000多人,组成“讨伐队”,分片围剿珠河 游击根据地,血洗了珠河铁道南北。珠河中心县委决定,第三军要在反“讨伐”斗争中壮大 队伍,主力部队暂时移到松花江下游地区。赵尚志在汤原联合李延禄、谢文东、李华堂、夏 云杰,组成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赵尚志被推举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北满各部抗 日队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巩固发展了汤原游击根据地,建立了后方兵工厂、被服厂和医 院,兴办了军政学校。松花江南北两岸,掀起了抗日斗争高潮。第三军队伍迅速扩展成7个师 ,6000多人。1936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仍任军 长。由于1934年10月以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东北地区党组织已与中共中央失掉联系,满 洲省委又被撤销,敌人采取了“集家并屯”、“匪民分离”等一系列隔断抗日军民联系的恶 毒政策,企图把第三、六军包围在珠河根据地内,聚而歼之,这给北满抗日部队活动造成了 极大困难。
    为了统一北满地区党的领导,统一对敌斗争战略,赵尚志根据原满洲省委关于独立自主 进行工作的指示精神,提议于1936年9月18日在珠河帽儿山召开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三、六 军党委联席会议。会议从北满实际情况出发,决定成立北满临时省委,选举赵尚志为执委会 主席,冯仲云为书记。北满临时省委决定,由赵尚志率第三军冲出敌人重围西征,开辟黑嫩 平原新游击区,其他部队四处出击,掩护第三军西征。在半年多的远征中,赵尚志指挥第三 军赴铁骊、奔海伦、越小兴安岭,直驱黑龙江边的逊河,纵横数千里,大小百余战,攻克20 多座城镇,歼敌800余人,俘敌300余人。其中,1937年3月7日海伦冰趟子一战消灭敌军300余 人,内有日军指挥官7人。第三军的西征行动,打乱了敌人部署,保住了汤原根据地,为开辟 新游击区积累了经验。
    “七七”事变后,北满各地掀起了新的反日高潮。为配合全国抗战,赵尚志以北满抗联 总司令名议发出通告,号召东北各界同胞行动起来,反抗日伪统治,支援抗日联军。同时, 组织北满抗联部队积极出击,袭击敌人交通兵站,扰乱敌人后方,钳制敌人。其英勇战绩得 到中共中央、毛泽东的赞扬。毛泽东曾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人 ,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1938年1月,北满临时省 委派赵尚志为代表,赴苏联寻找中共中央关系。赵尚志进入苏界后,苏方怀疑他为冒充代表 ,把他关押审查一年半之久,1939年6月,苏方解除了对赵尚志的关押,并转达了中共驻共产 国际代表团的决定,任命赵尚志为东北抗联总司令。同年7月,赵尚志率领在苏的百余名抗联 将士回到东北,投入了紧张的战斗。1940年夏,赵尚志被指控反对“王康指示信”(王康即 王明、康生)推行反党左倾路线,而被永远开除党籍,同年底又被调去苏联进行批判。
    1941年秋,赵尚志带领5人小分队重回东北,计划重整队伍,继续抗日。他对身边的同志 说:“我死也要死在东北战场上。”当日伪得到赵尚志出现在鹤岗、汤原的情报后,立即搜 山“讨伐”,并派遣特务刘德山混入小分队,以假情报骗取了信任。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 尚志在刘德山的引诱下,带小分队去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所。途中,刘德山暗中开枪,子弹 洞穿了赵尚志腹部。敌人迅即包围上来。赵尚志回手击毙了刘德山,命令未受伤的队员携文 件包转移,他自己忍着剧痛进行掩护。后因流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敌人把赵尚志押解到 警察分所,突击审讯。赵尚志在生命垂危时刻,仍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使敌人惊叹不已 。伪三江省警务厅给伪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记录了赵尚志的最后表现:“赵尚志受伤后, 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对他审讯时,他对满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中国, 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 什么可问的呢?’他痛骂审讯官,狠狠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 呻吟。”赵尚志牺牲时年仅34岁。
    1947年,抗联第三军发祥地珠河县人民召开工农代表大会,命名珠河县为尚志县,以永 久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对赵尚志被开除党籍问题进行复查,认定 这是一起历史冤案。1982年6月8日作出《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给予赵尚志彻 底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