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吕大千

  吕大千,又名吕树俊。1909年生于吉林省宾州府(今黑龙江省宾县)。7岁时父亲病故, 母亲领着他们兄弟3人迁往东汤什河居住。依靠10多垧山坡地维持生活。
    吕大千9岁进私塾读书,4年后升入宁远高小。毕业后,无力升学,幸得老师及同学资助 ,才于1924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6月,又转入宾县中学。在校期间,吕大千 刻苦攻读,并在课余阅读了一些政治理论、哲学等革命书籍。他经常和同学们评论时政,批 判军阀的封建专制,盛赞自由平等,忧虑祖国的前途。同学们都称他为“爱国人士”。他曾 写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满目斯民艰,必须解倒悬。打倒封建制,耕者有其田。”
    1927年,吕大千考入东省特别区第二中学,正值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控制东北,向张作 霖提出在东北修筑铁路的要求,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1928年,奉天、长春、哈尔滨 等地的爱国青年,掀起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修筑铁路的运动。他参加了哈尔滨学生的 罢课运动,还被推举为学生代表,去道台府请愿。为此,他被学校开除了学籍,返回家乡宾 县任小学教员。
    1929年,吕大千考入北平民国大学(预科)读书。1930年,在学校参加了中共领导下的 反帝大同盟。1931年毕业后,回到故乡宾县,任中学训育主任兼国文教员。在课堂上,他向 学生们讲授鲁迅、郭沫若、蒋光慈等进步作家的作品;课余时间,他又把高尔基、巴金、瞿 秋白、艾思奇等人的进步书籍介绍给同学们阅读。为团结教育青年,成立了阅读进步作品的 读书会。读书会成员王哲、孙太仪、季铁中、赵俊臣等,后来都成为宾县地下抗日斗争的骨 干,有几名读书会成员,还被中共党组织发展的为党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掀起抗日的浪潮。吕大千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切 齿仇恨,在宾县中学成立了抗日宣传军,到哈尔滨去作街头演讲,散发传单,进行抗日宣传 活动。在日本军队侵占宾县后,他公开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亲自起草传单,组织学生到城 镇、乡村去散发。当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校方阻挠和一些教员的攻击时,他联合主持正义的 师生,不避风险,据理力争,反对压制抗日救国行动,反对开除进步学生。他们的斗争取得 了胜利。
    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吕大千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明确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才是中国的出路,他渴望得到中共党组织的指导与援助,党组 织对他在抗日斗争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因此,于1933年2月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年 夏天,吕大千担任中共宾县特支宣传委员。次年夏,任宾县中学党支部书记。
    当时东北的抗日斗争十分艰难,抗日队伍的给养、枪弹、医药得不到及时补充。为了帮 助抗日游击队解决困难,吕大千曾遣送几名进步学生去县警察队当兵,从警察队弄到弹药送 到游击队。为解决前线医药问题,在宾县中学以组织化学工艺社为名,制作防冻甘油、配制 碘酒等药品,秘密转送游击队。他还为游击队印制许多抗日宣传材料和文件。为解决必要的 活动经费,他节衣缩食,把自己每月80多元薪金大部分交给组织使用。
    1935年,吕大千担任中共宾县代理特支书记,他更加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1937 年5月13日清晨,敌人突然闯进宾县中学,当警察准备捆绑他的时候,他推开警察顺手拿起一 本书,从容地向警察署走去。在警察署里,他佯作无事地看书,心里盘算着对策。审讯时, 他发现对面墙上挂着一把战刀,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夺刀砍死几个敌人。他乘敌不备 突然猛冲过去,拿起战刀向敌人砍去。惊恐中的警察涌上来,他没能得手,见事不成,就回 手往自己脖子上砍了一刀,当即昏倒在血泊中。敌人为了从他口中获取重要情报,立即送往 哈尔滨江沿拘留所医治。对此次遭遇,他曾写诗一首:“利用寇刀杀寇仇,一腔义愤不日休 。纵然没有脱身计,那肯涕零学楚囚。”在狱中,继续坚持斗争。他怒斥叛徒,鼓励难友, 组织越狱……。敌人视其为危险的炸弹,又将他关进单独的监号,并施以酷刑。这一切,都 没使他动摇。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时代转红轮,朝阳日日新。今年春草除,犹有来年春。 ”
    1937年7月的一天,在哈尔滨市圈河(今道外公园一带),随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吕大千英勇就义。年仅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