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许亨植

  许亨植,原名许克,又名李熙山、李三龙。朝鲜族。1909年出生在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 。约于1923年迁居奉天省开原县。1929年迁至吉林省宾县枷板站(今黑龙江省宾县宾安镇) 。
    枷板站是中共北满特委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许亨植很快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了革命活 动。在农闲时间,他经常往来于哈尔滨、阿城、珠河(今尚志)、汤原县之间,完成中共组 织交给的秘密任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北满特委组织所属各特支、支部党团员参 加哈尔滨“五一”反日游行,许亨植率领荒山嘴子的10余名党团员参加了这一活动。事后, 许亨植等被捕,解送沈阳监押。1931年12月底,经中共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与金策等到宾 县工作,在鸟河、枷板站等地组织农民反日救国会和自卫队。
    1933年春,许亨植奉命赴松花江下游通河、汤原、珠河县铁道北黑龙宫一带,从事组织 抗日游击队工作。1934年6月,调往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先后任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第 一大队长。1935年夏,升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团长。当时正值日伪军发动春季“大 讨伐”。根据三军司令部的统一部署,二团联合道北10余支抗日义勇军,进行外线作战,取 得了攻袭延寿县柳树河子、珠河县大小亮珠河农场、宾县高丽帽子等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 本侵略者把游击队围歼在根据地的计划。同年冬,许亨植调三团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初, 三团扩编为第三师,升任三师政治部主任。许亨植联合在五常、舒兰一带活动的“双龙”、 “创江南”等义勇军,成立了反日联合军道南指挥部,队伍达千余人。三师在联合作战中, 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受到友军的拥戴。在小山子一战中,重创日伪军,使三师和义勇军声 威大振。
    1936年9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许亨植当选为执行委员,并调任抗联三军一师政治 部主任。1937年,北满省委和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为加强和解决松花江下游地区抗联各部队的 协同作战及统一征收、分配给养问题,成立了依东(后改哈东)办事处,任命许亨植为办事 处主任。同年6月,北满临时省委召开扩大会议,许亨植调任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九军原 为东北军军官李华堂指挥的部队。为了整顿这支队伍,许亨植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建立了军政 训练班,培训的百余名干部、战士,成为九军的骨干。
    1939年4月,许亨植递补赵尚志出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不久提升为抗联第三路军 参谋长,兼任第十二支队政治委员。为了开辟龙南地区的游击活动,十二支队选拔组成精干 的小分队,由庆城出发,突破敌人的包围,晓住夜行,迅速到达肇州县境。9月初,夜袭丰乐 镇,以迅猛的攻势,缴了伪警察局的全部武装,活捉伪镇长,打开银行、仓库,把缴获的粮 食、物资分给当地的老百姓,取得了进入三肇地区的第一个胜利。继而又攻入肇源县城,使 日本侵略者大为震惊,也揭穿了敌人关于抗联已彻底瓦解的谎言。
    1941年夏,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更加疯狂地对抗日武装进行“讨伐”,抗联的 活动极为困难。同年10月,北满抗联部队大部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许亨植率领两支小部队 在国内继续坚持抗日斗争。小部队经半年的时间,在庆城、铁骊、巴彦、木兰、东兴一带, 重新建立了反日救国会,组成新的抗日力量。许亨植经常冒着危险来往于各地,指挥各部的 活动。1942年7月末,他和警卫员陈云祥到巴彦、木兰、东兴检查工作后,露宿于邵凌河畔。 8月3日清晨被敌人发现包围,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