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剑啸
金剑啸,本名金承栽,号培之,曾用笔名剑啸、健硕、剑、巴来、柳倩等。满族。1910
年12月出生于奉天府(今沈阳市)一个刻字工人家庭,1913年迁居哈尔滨。1918年入道外正
阳小学,六年毕业即考入基督教会办的三育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学
医。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喜爱文学、绘画和音乐。在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读书时,经常
撰写诗文于报刊发表。1928年秋参加了著名的哈尔滨学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强修五条
铁路的“一一·九”示威大游行。游行中他遭到警察殴打,使他更加认清反动当局的真面目
,提高了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1929年秋退学,经《晨光报》编辑陈凝秋介绍,进入《晨
光报》社,任“江边”文艺副刊编辑,曾发表一些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诗文。
1930年夏,经好友资助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后改艺专)学习绘画,并参加左翼作家左
明倡导的“学校戏剧运动”。在学校组织“新华剧社”,并演了左明编写的独幕话剧《到明
天》。
在艺专学习期间,金剑啸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
主义青年团。由于参加革命活动,遭到校方反对,1931年春转入上海艺术大学继续学画。不
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艺大毕业后,金剑啸于1931年8月被党组织派回哈尔滨。“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
工作。他组织抗日剧社,自任导演,组织演出了反对日本侵略的话剧《海风》,使群众受到
教育和鼓舞。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他根据市委书记杨靖宇指示,利用自己善于绘画特
点,为中共哈尔滨市委编印的抗日小报画了很多插图、漫画,宣传组织群众奋起抗日。同年
8月,哈尔滨发生特大洪水,他与进步文艺工作者萧红、萧军等举办“维纳斯助赈画展”,展
出了他创作的反映工人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1933年初中共满洲省委由沈阳迁至哈尔滨。金剑啸为省委机关刊物《满洲红旗》和抗日
宣传品画了大量插图。为扩大宣传,他和同事们还想方设法,利用敌伪报刊巧妙地进行反日
宣传。在《大同报》副刊上他们办了一个“夜哨”周刊。之后又在《国际协报》副刊上办了
“文艺”周刊,金剑啸是撰稿骨干,先后发表过小说《星期天》、《夏娃的四个儿子》、《
云姑的母亲》,剧本《穷教员》、《黄昏》、《母与子》,诗歌《洪流》等。1934年12月,
他到“大北新报画刊社”任编辑员,利用这个日本人办的刊物(不受警特机关审查)发表一
些短文。用曲折隐晦的笔法,揭露日伪当局残酷压迫,制造谣言欺骗群众的丑行,号召人民
起来反抗侵略。
当时日伪统治越来越严酷,斗争环境越来越艰险,一些朋友怕他遭到不幸,劝他离开东
北去关内。但他坚决表示不能离开,曾用诗文愤怒地表示说:“我要用我沸腾的血浪,把那
些强盗们卷回老家去!”后来在哈尔滨因找不到职业,生活困难,经朋友介绍,于1935年6月
去齐齐哈尔任《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他组织许多进步教师、学生写稿,自己用“巴来”
的笔名发表过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风雪》。他还借《黑龙江民报》发行2000号举行庆祝
活动的机会,组织了白光剧社,公演进步话剧,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敌人勒令停演,解
散剧团,并怀疑金剑啸是共产党员。为避免事态扩大,黑龙江民报社辞退了金剑啸,他被迫
在1936年初又回到哈尔滨。
回到哈尔滨后,金剑啸租借日本人经营亏损的《大北新报画刊》的主编权。以日本人这
块招牌做掩护,进行抗日宣传。他以大量诗文、照片和漫画等作品揭露敌人的侵略罪行。他
以揭露意大利独裁首相莫索里尼疯狂侵略阿比西尼亚的野蛮暴行,暗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侵略。还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途中的战斗消息,刊登介绍鲁迅、郭沫若等革命作家
的文章。这些报道和作品深受爱国群众欢迎,使画刊销量大增。
1936年6月10日,金剑啸在画刊上刊登了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病重的消息,引
起了日伪当局的注意。13日下午,他和他的同事们被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便衣特务逮捕
入狱。与此同时,齐齐哈尔市的反动统治者也对教育界和《黑龙江民报》社进行大搜捕,查
出金剑啸就是担任《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的巴来,于是把他押送到齐齐哈尔,进行残酷的
刑讯。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保护党组织和同志,表现了共产党员高尚的情操和革命气节。
1936年8月15日上午,金剑啸和其他4名爱国志士,在齐齐哈尔被敌人杀害。时年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