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鹏
罗云鹏,原名张会璿,又名张敬载、张西平。1910年生于巴彦州(今黑龙江省巴彦县)
。9岁就读于本村小学,1926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黑龙江省立一中。同年冬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当时南开中学学生反对学校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掀起学潮时,罗云鹏积极参加并和校方展开
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受到同学们的拥护。在学校他组织了“读书会”,并参加校利《南开双
周》编辑工作。193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任南开中学党支部书记。在校期间因组织学生运
动曾被反动当局逮捕,经保释出狱。
1932年夏,罗云鹏在南开中学毕业后,担任反帝大同盟天津市委党团书记。不久,被调
中共天津市委军委、天津市委宣传部工作,接着又担任市委秘书长工作。1934年,根据党组
织的要求,他考入北平大学政法商学院政治经济系,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
经常活动于大连、天津、北平一带。1935年,同其他进步同学一起参加“一二·九”救亡运
动。
1937年,罗云鹏离开北平大学赴延安,先在党校学习,后任陕北公学生活指导副主任。
1938年,调往兰州,负责恢复发展甘肃党组织的工作。到兰州后住在罗杨实家中,化名罗平
,和罗杨实以兄弟相称,后又改名罗云鹏。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在兰州建立后,罗云鹏任
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组织建立了一些进步
团体和读书会,并出版《西北青年》等报刊。通过书刊、报纸,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提高人
民群众抗日救国和争取民主的思想觉悟。在他负责组织工作期间,甘肃党组织有所发展。19
38年夏,在榆中金家崖一带建立农民支部,他亲自到农村去了解和指导支部的工作。
1939年初甘肃工委书记孙作离任,罗云鹏任工委书记。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
潮,在甘肃各地,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甘肃工委也遭到破坏。1940年6月6日罗云
鹏被捕。国民党特务机关对其严刑审讯,并以死相威胁。他坚强不屈,保守党的秘密。他还
利用各种机会勉励狱中难友,坚定立场,革命到底。
1940年下半年,日本侵略者不断轰炸兰州,他被转移到郊外王家祠看守所,同赵子明、
李铁轮、惠光前等人关在1间牢房里。罗云鹏等被捕以后,党中央进行多方营救,更加鼓舞与
坚定了罗云鹏等人与敌斗争的信心。罗云鹏和大家共同研究,决定采取强硬态度,打破特务
分子的“感化”企图;对普通看管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争取他们为被捕同志创造一些方
便条件;争取改善生活待遇,要求吃饱,延长放风时间,看书报,接见亲属,锻炼身体,准
备作长期斗争。
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罗云鹏和其他难友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通过
组织营救出狱的可能性不大,并且随时有遭敌人杀害的可能,于是提出了越狱计划,大家一
致赞同。
1941年2月2日深夜,乘看守人员过年,罗云鹏、赵子明、李铁轮、惠光前4人逃出监狱。
当他们走到孙家台时,被国民党军的巡逻队发现,罗云鹏、惠光前又被捕,关押在兰州沙沟
秘密监狱。罗云鹏第二次被捕后,遭到敌人更残酷的刑讯,他的脸部因受刑后感染而溃烂,
但仍坚持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云鹏得知国共两党举行政治协商会议消息后,义正辞严地向国民党
警方提出:“国民党应当释放政治犯,这样才能表现协商诚意。”国民党当局对此十分气恼
和恐惧,于1946年2月25日,将罗云鹏押至兰州大沙坪活埋。行刑前,特务再次劝降,罗云鹏
慷慨激昂地说:“我生为共产党人,死为共产党鬼。”当特务将罗云鹏推到坑内后,他仍不
断高呼“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