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红
萧红,女,原名张秀环,又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
今黑龙江省呼兰县)。七岁丧母,父续娶后,遭继母冷遇。由于祖父的疼爱与保护,使她得
到家庭的温暖。童年常跟祖父学诗,自此产生对文学的爱好与兴趣。
1920年,入呼兰县立北关第二初高两级小学读书。1925年秋,入县立第一女子初高两级
小学。她喜欢读各种书藉,常手不释卷,几乎读遍家中藏书。在学校期间,曾参加“五卅”
爱国运动,在呼兰西岗公园演出反封建婚姻的话剧《傲霜枝》。
1927年8月,萧红考取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开始醉心于绘画与文学,阅读许
多中外文学著作,特别喜爱鲁迅、茅盾、冰心、郭沫若的作品。在新文化运动的启发下,她
对文学、写作的兴趣愈加浓厚,曾以“悄吟”笔名在校刊上发表习作。1928年秋,哈尔滨人
民在中共哈尔滨市委领导下,发动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修筑铁路的示威游行
。萧红勇敢地参加这次反修路的斗争。她回忆这次斗争时说:“那时我觉得我是在这几千人
之中,我的脚步我觉得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东西,都已经变成了严肃的东西。无论马路上
的石子,或是那已经落了叶子的街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
1930年初中毕业。萧红为逃避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到北平女师大附中读书。后因家庭断
绝对她经济供应,被迫返回哈尔滨,生活困顿,流浪街头,困居在道外东兴旅馆。1932年秋
,在中共领导的哈尔滨左翼文艺团体的援救下,脱离困境,不久与萧军结合。由于中共地下
党员金剑啸、舒群、罗烽等人关心与鼓励,她开始参加左翼文艺团体的活动。1933年,她参
加金剑啸发起的为救济遭受水灾难民的助赈画展,展出她两幅水彩画。还参加金剑啸、洛虹
(罗烽)组织的“星星剧团”,演出话剧《娘姨》,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同年8月,罗烽
、金剑啸与当时担任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的姜椿芳商定,通过萧军与陈华(长春“大同
报”编辑)的关系,打入该报创办文艺周刊。萧红为之取《夜哨》刊名,以示黑暗中有我们
的哨兵在监视着敌人。《夜哨》创刊以后,共出21期,有14期刊载萧红的作品。在创刊号上
,萧红发表署名“涔涔”的《解放》一诗。其诗为:
你们像是牢狱里的罪犯,
紧缠着笨重的铁链。
如今,一团烈火燃烧着——
铁锁就要被毁。
打开牢狱之门前进,
光明就在你眼前出现!
再也不能安分地期待,
期待只是受那重重的割宰。
如今,你们只有一条路——
钢铁一般团结起来,
伟人一般看重自己。
把铁锁链毁断,
去欢迎那光明的出现!
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代表《夜哨》的基本倾向,也概括了萧红在《夜哨》上所发表的
作品的基本主题。标明她已成为一个敢同敌人斗争的文艺战士。正因为如此,她的言行引起
当局的注意,她同萧军合集《跋涉》一出版便被查封,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
1934年的初夏,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萧红与萧军离开哈尔滨去大连,然后乘船去青岛。
地下党员舒群让他们住在一座背山面海的小楼里,舒群夫妇与他们为邻,成为共同战斗的密
友。萧军为《青岛晨报》文艺副刊当编辑,萧红仍然笔耕不辍。经过几个月,完成中篇小说
《生死场》的写作。
不久,青岛中共地下组织遭到破坏,舒群夫妇被捕入狱。萧红与萧军离开青岛赴上海。
11月30日,她在上海“内山书店”幸会鲁迅先生。通过鲁迅先生的介绍,认识茅盾、叶紫以
及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及其夫人池田幸子。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由鲁迅先生校对、作序的小说《生死场》出版
,震动当时文坛。萧红在《生死场》里真实、深刻地描绘当年日本铁蹄下东北同胞的生活。
通过人民群众的宣誓大会,大声疾呼地向全中国人民喊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抗
日誓言。鲁迅先生将《生死场》诩为“力透纸背”之作,称赞它给了人民“以坚强和挣扎的
力气”。许多评论家认为《生死场》的意义在于呼唤出中国人民抗日到底的决心,是一部充
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
1936年7月17日,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去日本东京疗养。在日本写出《红的果园》、《
孤独的生活》、《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沙粒》等作品。强烈的思乡情感,使她
在日本只住半年即返回上海。鲁迅先生的逝世,使萧红心情异常沉重。她怀着巨大悲痛,拜
谒了鲁迅先生墓,写出令人泪下的《拜墓》一诗。她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
报纸部分的剪贴及校对工作,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的哀思。
“八·一三”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到了武汉,结识端木蕻良。她同端木蕻良、胡
风等人创办文艺月刊《七月》。同年12月,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一起被捕,经八路军办事
处董必武营救获释。
1938年1月,同端木蕻良、萧军、艾青等人一起去西安。在那里公演话剧《突击》,受到
西安爱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周恩来副主席亲切地接见他们,并在一起合影留念。
时隔不久,萧红同萧军离异,同端木蕻良去武汉,在那里他们结为夫妻。武汉遭日军大
轰炸后,他们离武汉赴重庆。在重庆,她写了许多散文、小说,出版了有名的《旷野的呼喊
》。重庆大轰炸后,同端木蕻良一起乘飞机去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此期间,他
们结识“国新社”社长胡愈之先生和留港的东北民主运动领袖周鲸文先生。在周鲸文的倡议
下,创办《时代文学》,端木蕻良任主编。由于那一段生活比较安定,萧红不仅完成著名的
长篇小说《马伯乐》、《呼兰河传》的写作,而且还发表短篇小说《北中国》、《小城三月
》和《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等作品。为了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她还创作哑剧《民族
魂——鲁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九龙。这时萧红正在病中,曾多次与端木
蕻良研究如何冲出火线逃回大陆。终因重病在身,未能如愿。1942年1月13日,萧红病重住进
跑马地养和医院,被医生误诊为喉癌开刀,病情更加沉重。1月18日,转入玛丽医院。22日上
午10时,萧红逝世于香港,年仅31岁。
全国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将安放于香港浅水湾的萧红骨灰移至广州市银
河公墓,实现了她要返回祖国大陆的遗愿。
萧红短暂的一生,写下近百万字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深受人民称颂。为纪念这位中国
现代杰出的女作家,在她的家乡呼兰河畔,修建了“萧红故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