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鸿宾
戴鸿宾,曾用名为新生。1911年生于奉天省抚顺县两半山屯,1919年全家迁至黑龙江省
汤原县靠山屯,以农为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仅20岁的戴鸿宾毅然走上抗日救国道路。1932年1月,他
参加抗日救国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党的教育,他积极参加汤原县委领导下的
创建游击队的活动。开始,县委动员群众省吃俭用,集资买了几支老式步枪,武装了40名党
团员。戴鸿宾在这支队伍中担任小队长。由于受当时中共中央“左”倾路线的干扰,使创建
汤原游击队的工作受到了挫折。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戴鸿宾表现了机智勇敢、不怕牺
牲的献身精神,与敌人进行周旋,使已经积聚的抗日武装免遭更大损失。1933年7月,满洲省
委派军委书记胡世杰、全满工会负责人王亚堂到汤原改组了县委,纠正了“左”倾路线,又
下决心重建汤原游击队,任命戴鸿宾为队长。他率领这支队伍到格节河周大嘞嘞木营总结失
败的教训,学习党的新策略,直到1934年春才到三江平原开展游击活动。经过10余次战斗,
全部解除了太平川警察署、自卫团以及地主耿子修的武装。同年5、6月间,戴鸿宾率队在太
平川与伪汤原治安队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夺取了二道岗通向黑金河金矿的控制权,摧毁了
地主连环窑,开辟了太平川反日游击区。在省委、县委的关怀下,戴鸿宾先后争取了爱国志
士冯治纲、张传福各自带领队伍加入汤原游击总队。这时游击队员发展到400余人,成为松花
江下游抗日武装的主力。
1935年1月,汤原游击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人民同盟军第四军在汤原太平
川胜利会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夏
云杰,张寿篯任代理政治部主任,下辖四分团,戴鸿宾任二团团长。为了执行东北民众联合
军总司令部的指示,戴鸿宾同张寿篯共同率领六军二团和洼区青年游击连,攻打叉巴气、老
钱柜两处敌人盘踞的据点,巧妙地解除了森林警察队的武装。击毙了顽抗的日本警佐森山。
经过抗日斗争的实践,戴鸿宾深刻地认识到抗日部队必须有赖以生存的根据地。根据上级指
示,积极投入了汤西游击区的建设,普遍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妇女救国会、游击连、肃反队
、儿童团等组织。伪汤原警察局惊呀:格节河、太平川、西北沟、仙马沟、穷棒子沟、竹簾
、洼丹河等村庄全变成了苏维埃区域。戴鸿宾指挥部队与进犯游击根据地的日本守备队、伪
治安队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1936年9月上旬,夏云杰军长召开军事会议,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名为东北抗日
联军第六军。戴鸿宾继续担任四团团长。他拥护并坚决执行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确定的军事部
署。为冲破敌人由南而北的大“讨伐”,开始向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主动进攻。他率领四团
200余人前往集贤,协助县委开辟安帮河反日游击区。首先摧毁了反动地主高二麻子坚固的炮
台,解除了警察署、自卫团全部武装。有力地支持了富锦县委在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正
当六军蓬勃发展之际,夏云杰军长于11月26日壮烈牺牲,戴鸿宾在六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被
推选为代理军长。而后在1937年2月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召开的六军军政扩大会
议上,正式宣布戴鸿宾为军长。他在誓言中表示,将所率部队扩编数师,分散各地开展游击
战争,与东北同胞,携同一致,相互为命,共雪国耻。紧接着就着手整编部队,将原有8个团
编为4个师和1个保安团,全军已发展到2500人。他领导的六军和三、四、五、七、九军部队
在三江平原共同支撑着抗日斗争局面。“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关东军为巩固后方,制定了
扑灭三江平原抗日烈火的计划已付诸实施,灭绝人性的“治标”、“治本”毒辣政策同时进
行,妄图割断抗日军民的血肉联系。这时,六军作战的主要对手已不再是伪军和警察,而是
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关东军第四、第九师团及其盘踞在各重要城镇的日本守备队。在如此
严峻的形势下,珠汤中心县委和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做出决议:为冲破敌人由南而北的大
“讨伐”,采取向敌人统治簿弱环节主动进攻;坚决反对敌人推行的“集团部落”;党和军
队都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执行这一重大
决策,已是当务之急。戴鸿宾担负着党和下江人民的期望,率领六军军部直属保安团、二师
、三师、四师大部分队伍约800余名指战员,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征。他们一路克服饥饿和
疾病的困扰,用了20天行军800里,穿过人迹罕见的深山密林,终于到达目的地。全体西征部
队本应隐蔽在密林深处休息数日恢复疲劳,但唯恐走漏消息,立即又投入了战斗。不料,首
战叶家窝堡失利。但六军在戴鸿宾的指导下,冲破了海伦、绥棱、克东、克山、通北、北安
等县日伪军警布下的层层防线,在50多个日日夜夜里,打了很多胜仗,仅海伦李刚烧锅遭遇
战,10分多钟歼灭日军粟元部队和鹰林部队30余名,缴重机枪1挺。从通北返回的途中,一举
攻陷宋家车站,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使西征部队解决了冬装和军粮,创造了松嫩平源游击战
争的新局面。然而戴鸿宾和政治部主任兰志渊没能抓住敌人尚未推行集团部落的大好时机,
迅速组织战略转移。当他带队再次穿过小兴安岭密林回到老区时,老区的抗日民众已被敌人
圈入“集团部落”。1937年“七七”事变后,三江平原出现的抗日高潮,很快被日本关东军
集结的重兵镇压下去,抗联各军都受到惨重损失。为挽救危机深重的东北抗日战争,赵尚志
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依兰县境内召开的军政联席会议决定,不得已离开东北抗日战场,
前往苏联求援。戴鸿宾带领三、六军安全地送赵尚志出境后,于1938年2月4日夜进攻了萝北
县肇兴镇。经与前来支援的日军板坂部队展开了一场激战后,率队退至苏联境内。1939年7月
,戴鸿宾随赵尚志率领百余名抗日部队从嘉荫县境返回东北,首战乌拉嘎河金矿旗开得胜,
击毙日军6名。100余名矿警交枪投降,60余名矿工参加抗日队伍。不久,戴鸿宾奉命带队攻
打七号桥时,与白俄路警激战失利,队伍失散。战斗结束后他没有投奔赵尚志的队伍,而是
跟随从苏联返回的陈绍宾到了三路军司令部报到。不久被分配到十二支队任队长。开始,他
带领这支队伍在木兰一带活动,后来又深入三肇开辟游击区。
1940年9月11日,在三肇地区攻克丰乐镇,解除自卫团武装,缴枪31支、子弹2.5万发,
砸开银行缴伪币25万元,黄金60两,镇压了伪镇长。这次战斗点燃了三肇抗日烽火。同年9月
18日,为纪念国耻九周年,戴鸿宾带领队伍要在三肇地区予敌以沉重打击。行至宋站西四撮
房附近,与超过我军5倍兵力的日伪军遭遇,为避免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决定各中队分散突
围。这次战争失败后,戴鸿宾没有回到指定的集结点,离开革命队伍,只身去沈阳隐居。19
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戴鸿宾找到了当年在同一战场的老战友冯仲云,承认并深刻反省了犯
下的错误,又回到了党的怀抱。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有关部门审查后,派他到佳木斯任合江军
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他率领合江自治军紧密配合359旅扫荡了盘踞在方正、通河
、林口一带的谢文东匪帮,曾受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的嘉奖。
1948年5月,戴鸿宾转业,他先后任吉林省林务局副局长、公路局局长、交通厅副厅长、
林业厅副厅长、处长。1963年12月,任吉林市政协副主席。1968年3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
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