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何延川

  何延川,又名何万方。1912年生于阿城县城西北何家窝堡屯(今黑龙江省阿城市新华乡 延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春,随父母迁居县城三多胡同,就读于绥靖小学校(今解 放小学)。1925年9月,小学毕业后,考入吉林省第三师范学校(今阿城师范学校)初中班学 习。
    1926年5月,何延川参加学校组织的纪念上海“五卅”惨案一周年的示威游行,同师生一 道在街头演出具有反帝思想的活报剧。1928年5月,带头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 五三”惨案的游行示威。为此,当局以“思想激进、聚众闹事,破坏学校秩序”为由,开除 其学籍。是年8月,何延川考入哈尔滨第一中学,结识了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的中共党员郭守成 ,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迪,多次组织同学到市内各学校串联,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活动。后 被当局以“共党嫌疑”的罪名下狱,关押20余天,出狱后,又被开除学籍。
    1929年,何延川在郭守成的帮助下赴北平就学,在宏达学校读书。1930年,由朱家魁介 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何延川毅然参加北平学生南下请愿团,抗议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政策,遭到当局的驱逐。
    1932年,中共北平地方党组织派何延川、朱家魁、张树声3人,到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 并经中共哈尔滨党组织介绍去珠河(今尚志)、延寿、方正等县,同那里的地方党组织配合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何延川执行任务时不幸在一面坡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却因得不 到一点口供将他释放。出狱后,何延川又辗转去北平,多方寻找党组织,一直未果。后去河 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曾在开封市中学任过国文教员。
    1934年初,何延川与中共党组织 取得了联系,被党组织派回哈尔滨开展工作。他化装小商贩,到珠河、延寿、一面坡等地寻 找抗日队伍。不幸又一次被捕。在狱中,何延川一口咬定是小商贩,敌人无任何根据,加之 党组织营救,关押1个月释放。
    1935年,何延川又回到北平,党组织分配他做秘密工作。此后至1939年,在河北、山西 等地工作。曾任山西省崞县县长兼工委书记、河北省涞源县及易县县长。
    1940年,何延川任河北省徐水地区三专署财政科长。一次,他带人去乡下筹集粮食,被 日寇围困在一个苇塘里,他们顽强地坚持了7天7夜,粮食吃光了就吃苇根,吃皮带,直到大 部队赶到,消灭了敌人,才得解围。
    1942年,何延川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山阴、代县、崞县等地,继续 从事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的组织领导工作。
    1945年“九三”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派大批干部赴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何延川于10 月中旬到达哈尔滨。10月24日,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决定由何延川任哈东专员公署专员 ,负责哈尔滨以东阿城、宾县、珠河、苇河、延寿等县工作。10月26日,同中共哈东地委书 记王景侠、阿城县长胡起等16人来到阿城。10月27日,在驻阿城苏联红军司令部的协助下, 顺利接收了阿城县的政权,成立阿城县民主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首先处决了作恶多端、 妄图东山再起的伪警务科长邹立荣。组建两个团的队伍,为哈东军分区充实了武装力量。
    1946年1月,何延川带领哈东专员公署机关干部到宾县、延寿、苇河和珠河等地开展巩固 政仅建设、组建地方武装、歼灭土匪、发动群众工作。4月12日,何延川为了激励革命斗志, 写了“民主道路是用斗争来铺平的”题词,鼓励大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地夺取革 命彻底胜利。
    何延川因多年的艰苦斗争生活,积劳成疾,体弱多病,但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转战哈 东各县。5月,松江省主席冯仲云派哈尔滨著名医生到一面坡给他检查病情,确诊肾、肺都有 严重疾患。为此,党组织决定让他去莫斯科治疗。何延川考虑到斗争需要,没有离开工作岗 位。6月,卧床不起,住进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46年9月17日 逝世,终年35岁。
    何延川病逝后,松江省政府于9月19日在哈尔滨极乐寺举行何延川烈士安葬仪式。省政府 主席冯仲云献了挽联:“我公是革命先锋,不料世事总奋之殷而丧之早;民意推哈东领袖, 试看人心真苦也乐故死也荣。”9月27日,阿城县民主政府举行何延川烈士追悼大会,在烈士 墓上树立题为“民族英雄”的纪念碑。松江省主席冯仲云亲笔题写“已故哈东行政督察专员 何延川同志之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松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阿城县东门外建 立延川公园,并把县城内的正大街改名为延川大街,把烈士出生的新华乡何家窝堡更名为延 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