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夫
宋一夫,原名宋效贤,曾用名宋祥。1913年生,山东省莱芜县人。两岁时随父亲逃荒到
苇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苇河镇)石头河子落户。13岁始入村学读书,17岁转东省特别区
第十九小学。毕业后入东省特别区立补习学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石头河子一带常有抗日义勇军活动。宋一夫于1932年8月离
家投入王德林、孔宪荣领导的中国国民救国军,充任骑兵团第二营附。12月,救国军作战失
利,队伍溃散,被迫回家务农,后到苇河县第十九小学做事务员。
1934年2月,经同学介绍,与中共吉东局委员张林相识,在其引导下加入青年反日大同盟
。他又将学友崔庆恒、徐宝良、杜本君、崔殿俊4人介绍入盟。通过崔庆恒,对苇河县石头河
子伪军第三营士兵马连山,进行策反工作。经党组织协助,该部伪军(约一个连)反正,参
加了宁安反日游击队。不久,宋一夫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八面通区委建立后任书记。
1934年5月,宋一夫被派到李荆璞领导的宁安工农反日义勇队工作,参加了袭击冷山伪军
的战斗。
1934年11月至1935年8月,宋一夫先后担任共青团宁安县委书记、共青团穆棱县委书记、
中共穆棱县委书记等职。与县委其他人员,发展了冯甲长、吴凤山等新党员,扩大了党组织
。此外,在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协助下,建立起一支百余人的地方武装,在与日伪军交战中,
多次重创敌人。1936年2月,中共吉东特委遭到破坏。4月,上级组织任命宋一夫为新成
立的中共道北特委书记。翌年3月,又在吉东党的扩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共吉东省委书记,兼
任东北抗联第五军政治部主任。
1937年春末,日伪当局在三江地区实施“合围计划”。强制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威
逼群众归并大屯,到处深沟高垒,步步为营,严密封锁,保甲连坐。从而,破坏了深扎群众
之中的抗日根据地,切断了抗联与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部队给养经常中断,弹药和军需品
极难补充。敌人为将抗联部队“驱于一隅,聚而歼灭”,派出重兵连续对三江地区抗联部队
展开大规模围剿。北满抗联第三路军和吉东抗联第二路军总司令赵尚志、周保中,分别作出
主力部队脱离敌人包围,进行西征的计划。北满抗联三、六、九、十一军,西征取得完全胜
利;第二路军四、五军的西征,没有达到“旧区新活动,开辟新方向”的预定目标。
宋一夫在西征部队步兵东路军,与柴世荣、关书范、侯国忠一同负责指挥。1938年5月2
7日,由宝清双鸭子地区出发,经勃利、穆棱、林口,6月上旬在林口大杨木背和骑兵西路部
队分兵两路,赴牡丹江东岸刁翎,6月14日到达莲花泡后方。骑兵西路部队被敌军前堵后截,
由五河林到穆棱兴源镇,几经交仗,也到了莲花泡。6月17日以后,敌人重兵压境,把集结于
东岸的步骑西路军马,压到西岸无人烟地带,割断各部联络。到了6月末,各部才回到东岸重
新集结。两路西征部队不得不变更原定的分兵两路,先南进后西征的计划,重新合兵一路,
挺进五常。
宋一夫、李延平率四军和五军二师260人为一部,协同柴、关两部,于7月2日袭击三道通
日伪军,打通了道路。经三道河子,越过东老爷岭,穿行了百里高山密林,7月12日奇袭楼山
镇,继续进军五常。行军途中,误入延寿,多次被迫进行遭遇战。7月25日进击珠河元宝镇附
近的集团部落,补充给养后,于7月末进抵中东路沿线一面坡南沙河镇,被敌人追迫到沙河镇
南山地,处境危殆。
在西征部队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宋一夫对抗战前途绝望。7月31日夜,以巡查岗哨为由
,携款1500元,手枪一支,偷偷叛逃。他的叛逃,对部队士气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日伪当局得知宋一夫叛逃后,派出人员四出探察。8月中旬探知宋潜入哈尔滨市,便在市
内进行追踪搜查。在日伪的胁迫引诱下,宋于8月26日主动到伪哈尔滨警察厅投案自首,声明
“归顺”。
宋一夫叛变后,多方为日伪效力。他将自己掌握的抗日联军及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情况,
提供给日伪特务机关,使东北组织受到严重破坏。1942年宋升任伪滨江省警察厅警佐。翌年
,亲自带领大批特务,到巴彦、木兰、东兴搜捕中共党员及反日会会员,使数百名中共党员
及爱国群众惨遭迫害和屠戮。中共吉东省委对宋一夫临阵脱逃、变节投敌行为,作了严肃处
理。1939年2月1日,省委执行部发出通告,永远开除宋一夫的党籍。1945年“九·三”抗日
战争胜利,宋一夫被人民政府逮捕处决,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