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冷云等八烈士

  冷云,女,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吉林省桦川县(今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人。19 38年率领妇女团,随抗联一军一师西征时,与另外7名女战士一起,投入乌斯浑河,以身殉国 。后世赞颂她们的英雄事迹为“八女投江”。
    冷云于1925年入悦来镇北门里两级小学读书。1931年,考入佳木斯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 校。在学校学习期间,受进步教师影响,关心国家的兴衰和时局的变化。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准备投奔在佳木斯附近活动的李杜所属抗日义勇军 ,但因她是个女子,年龄又小,这个愿望没有实现。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后 ,回到悦来镇,以小学教师的公开身份,从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秘密抗日斗争。她注意团 结周围教师和学生,启发他们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她千方百计地与伪警宪特子弟接触,得到 日伪军事情报,及时转送给抗联部队。1937年春,得知悦来镇伪警察与日本守备队去兴山镇 (今鹤岗市)一带“讨伐”,她及时转送情报。抗联部队接到情报后,趁敌人内部兵力空虚 ,夜袭悦来镇,获得大批军需物资。1937年8月,冷云加入抗联第五军。开始在军部秘书处担 任文化教育工作。她积极编印战士文化课本和宣传材料,热情地给战士们讲课。没有粉笔, 就以烧焦的树枝代用。没有黑板,就在剥掉树皮的树干上书写。她能说会唱,颇受战士们的 欢迎。后被派到妇女团任小队长和指导员。
    1938年春天,为冲破日伪军事大“讨伐”,抗联四军、五军,按照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 指示,向五常县境远征,以打通与活动在五常一带的第十军的联系,破坏日伪军的“讨伐” 计划。远征部队从林口县出发。冷云所在的妇女团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穿行在人迹罕 至的深山密林里。远征部队于7月中旬攻打苇河县楼山镇后,又将四军的女战士并入第五军的 妇女团,随第五军一师行动。当一师进入五常境内后,遭到日伪军的重兵围攻,伤亡很大, 被迫回头转向牡丹江沿岸转移,打算重返林口、刁翎一带,寻找五军军部。一师转战到牡丹 江畔时,许多女战士已在往返几千里的征途中壮烈牺牲,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班长胡 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8名女战士。
    1938年10月下旬的一天夜里,冷云等8名女战士,同一师余部露宿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 西岸的柞木岗山下(今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附近),准备第二天渡河东去。深秋季节,夜 冷风寒。指战员们经过长期行军,再加上战斗和饥饿,体质非常虚弱。他们在河岸边点起篝 火取暖。不料,篝火被敌特葛海禄发现,他报告并带领日本守备队连夜追来,埋伏在附近。
    第二天拂晓,队伍准备渡河。当时,因连日秋雨,乌斯浑河河水骤涨。师部命令会泅水 的金世峰参谋带领8名女战士先行渡河。金世锋试探着游向对岸,冷云等正要下河,敌人突然 发起进攻。一师队伍仓促应战,队伍处在河滩,地形不利,于是边还击边向西边柞木岗林地 带撤退。冷云等8名女战士被隔在河边。为了使大队尽快撤出去,减少损失,冷云指挥7名战 友,从左翼向敌人猛烈反击,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队乘势突人密林。当师部发现冷云等 8人还据守在河边与敌人激战时,又返回来冲向敌人。敌人已经用重火力封住山口,切断了8 名女战士与大队的联系。冷云高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大队发 起两次冲锋也没有冲过来,伤亡越来越多。大队指挥员不得不忍痛下令,向西山柞木岗密林 里撤去。敌人追不上大队,就集中火力猛攻岸边,企图活捉冷云等8名女战士。
    冷云等8人,虽然人少力单,弹药不足,但是,她们隐身在柳树丛里,沉着应战,不断打 退小股敌军的进攻。冷云等一面背水,三面受敌,万难突围。在子弹打尽,后退无路情况下 ,8名女战士宁死不屈,毅然投入乌斯浑河,壮烈牺牲。冷云当年23岁。
    杨贵珍,1920年生于林口(今黑龙江省林口县)东柳河子村。1936年11月参加抗联五军 妇女团,中共党员,随军远征时任班长。殉国时年仅18岁。
    安福顺,朝鲜族,吉林省穆棱县(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人,生于1915年。1934年参加抗 联四军,任四军被服厂厂长。中共党员。牺牲时23岁。
    胡秀芝,林口刁翎镇人,中共党员,任妇女团班长。
    郭桂琴,林口刁翎镇四合村人,生于1921年。1936年春参加抗联五军当战士,牺牲时17 岁。
    黄桂清,林口刁翎镇南园子人,妇女团战士。
    李凤善,朝鲜族,林口镇龙爪村人,妇女团战士。
    王惠民,1925年生于林口刁翎镇四合村,其父为抗联五军军部附官。她12岁参加队伍, 当宣传员,牺牲时只有13岁。
    1982年10月,中共林口县委员会、林口县人民政府,在乌斯浑河东岸小关门嘴子山西坡 上,修建了“八女投江地纪念碑”。碑的正面刻有“八女英魂光照千秋”8个大字。